日前,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相关政策措施对于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将提供哪些政策性服务,对省内500余家各类创业平台,特别是73家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的未来发展将产生何种影响?本报记者采访相关业内人士和专家,进行深度解读。
提高台青创业成功率
本次印发的“若干措施”,是对2015年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进一步细化。业内人士表示,从两份文件中“就业”和“创业”先后次序的变化,不难看出决策部门对于鼓励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重心的调整,以及希望台青先就业见习,再进行创业,以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引导思路转变。
来自台湾桃园的青年范姜锋2009年到厦门就业,从事品牌营销、活动策划等工作5年,后创业成立厦门越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并成为启达海峡双创基地总监。台湾青年唐佑林2007年来大陆求学,后作为驻唱歌手在苏州、福州等地打拼多年。去年,他在榕成立双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注于两岸青年文化及演艺活动交流。
福州市青年创业促进会秘书长谢芙蓉表示,先就业再创业,在该会辅导过的台湾青年中成功比例相对较高。此次“若干措施”中,无论在平台建设、就业补助和落实就业岗位等方面,措施细化,涵盖面广,体现了相关部门关于引导台青创业的思路更贴近实际。对我省各类台青创业基地运营方而言,可依据政策精神,在服务台青就业方面多下功夫,引导其通过就业见习继而创业的途径,提升创业成功率。
省众创空间协会会长陈秀斌认为,台湾青年先行就业,本身就是一种更接地气的培训实践。通过就业,熟悉市场情况和消费习惯,获取行业信息,建立人脉资源,这也是创业空间辅导内容的延伸。在有成熟项目或专利授权基础上进行创业,成功率会大大提高。“若干措施”反映的趋势,提醒我省创业空间在台湾青年实习和就业方面,可以多设置一些职位和“端口”,激发台青创业热情,提升其创业技能。“如何引导台青就业,应该是未来许多众创空间设计和布局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一环。”
优化台青双创生态圈
“若干措施”首次提出对每年考评合格的基地给予奖励。相关专家认为,年度考核的引入,体现了相关部门对于台青创业基地的发展,将进入奖优汰劣的阶段。未来,退出机制等更为绩效化的考评手段,有可能逐步推出,以进一步优化我省台青双创生态圈的发展环境。
陈秀斌认为,“若干措施”出台评定方法,意味着我省台青创业基地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上升阶梯已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创业基地和众创空间约有500余家,从萌芽期进入发展期,奖优汰劣是必然趋势。
陈秀斌表示,以共享方式降低创业成本的物理空间优化模式,是早期众创平台的主要特征。在众创空间爆发式增长之后,差异化和品牌化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主打无人机和智能机器人产业孵化的厦门一品威客,以“陶瓷+文创+生活”为主题的索佳艺台湾青年创业园,以及主推台湾风情文创产业的福州唯美客文创聚落和厦门曾厝垵文创村等,众创空间垂直于产业的个性化、差异化和专业化运营,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众创空间应根据自身资源,结合地域特色、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等,构建差异化优势,深挖垂直行业资源,在产业细分领域确立领先地位,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通过政府采购完善服务
“若干措施”提出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协调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单位,开放一批就业岗位用于招收台湾青年,以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完善台青就业创业的相关配套服务等。
相关业内人士认为,政府通过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岗位、采购社会服务等形式,引导台青融入重点行业,引导社会化组织介入台青创业配套服务,将有助于推动闽台产业融合发展和人力资源优势互补,也将有助于优化我省创新创业生态圈的建构。
省青年创业促进会秘书长黄绍庆表示,我省推进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建设,以“出台一批政策、设立一批基地、搭建一批服务平台、建设一支辅导队伍”等“四个一”为抓手,特别是在服务平台和辅导队伍方面,先后成立台青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和创业导师团队等社会组织,都为创业导师库、创新教育前移等公益性较强和商业市场不愿介入的双创领域,填补发展短板。
共青团福州市委副书记肖善颖介绍,福州打算以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向包括福州市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在内的社会组织,公开竞标购买与台青创业就业相关的服务。
肖善颖认为,随着双创经济走向深入,更多诸如股权架构、专利申报等新兴领域和公益服务的出现,需要政府以采购服务等市场化手段,进行正向引导。此外,在台青就业相关的金融、医疗、行宿等配套服务方面,政府采购服务也是一种信号,提醒相关创业基地和社会化组织,对完善创业产业链积极关注。(本报记者 朱力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