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成都鼓励高中生"脑洞大开":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

(原标题:成都鼓励高中生“脑洞大开”:允许学生跨年级、跨校选课)

成都鼓励高中生脑洞大开: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

这是一个鼓励“脑洞打开”的时代!只要你敢想象和动手,高中生也可以有大发明和大作为。在成都,将探索让高中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计划,聘请科学家培养创新人才。此外在试点的普高学校,还将探索开设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JA经济学、领导力、发明创造、创客活动等特色课程。

10月8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政府官方网站获悉,日前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施工作方案》,将重点建设20所左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重点建设20个基础创新学习中心、构建与国家课程融合、与校本课程贯通、与大学课程衔接、与国际课程融通、与区域特色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体系。

“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科学家带学生创新

青少年,是未来创新创造的主力军。让喜欢科学的青少年,能接受科研人员的定期辅导和启发,也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据了解,此次方案实施的重点任务是,建立“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和形成“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链。

“在科学家身边成长”计划,将为“菁才计划”每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聘请1名教授、研究员或科技专家等为导师,形成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的培养机制。通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与此同时,“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链将建设一批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与创新教育载体,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形成以培养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基础创新学习中心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链,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协同培养的工作体系。

鼓励学校自建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

组织学生到高校、科研院所游学

动手能力,是成为科研人员的基础素质。让课本中的知识“活”起来,让学生有场所挑战动手能力。在此次方案指出,将建设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和一批创新实践基地和基础创新学习中心。

其中包括,重点建设20所左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发挥第一批基地学校示范引领作用,遴选设立第二批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基地学校。实施一批创新素养培育项目,鼓励基地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科技企业等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共建基地学校。

重点建设20个基础创新学习中心(学科创新实验室、STEM学习中心或人工智能实践中心);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等为依托,重点建设20个创新实践基地。

同时,鼓励基地学校结合实际自建或与其他学校共建创新实验室,挖掘和增强现有实验室的创新教育功能,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平台。

鼓励基地学校与高校、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实践体验中心。组织学生到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游学,体验科研过程、获得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专业志向、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

课程设置:

探索开设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云计算等课程

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JA经济学、领导力、发明创造、创客活动等特色课程,将出现在普高学校的课堂,为喜欢科学的学生,提供新的探索天地。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试点学校将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探索开设并且要与大学课程衔接,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与大学课程衔接,探索引入、开设大学先修课程。

同时根据课程体系要求,将创造性地开设多元研修课程,尝试开设早培物理、早培化学、早培设计与技术等课程。把创新思维、方法渗透到学科学习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通过必修课、研究性课程学习以及科创活动、学科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建立重立志的德育课程图谱,重激趣的学习领域课程图谱,重挖潜的优势潜能开发课程图谱。积极开发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专题化、系列化、模块化的校本课程,如学术类和活动类课程、怡趣类课程(兴趣、社团)和扬长类课程(学科特长)、研究类课程和创作类课程。

此外还要求与国际课程融通,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课程,特别是针对资优生或卓越学生的培养课程和培养模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从“学以致用”出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型科技支柱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创设拓展探究课程,开展基于科技产业平台资源的课程化学习项目试点和应用推进工作。

“走班制”教学:允许学生跨年级、跨校选课

封面新闻记者发现,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科学的选课制度,探索“走班制”教学,允许学生多次选择和跨班、跨年级、跨校选课,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参与设计课程,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量身设计课程和选择教师。

其中,课题导师由研究性课程教师和大学教授组成。构建“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为每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聘请1名教授、研究员或科技专家为导师,指导学生三年内完成1-2个科学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科技部门和科协提供专业指导和协调支持。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以研究性课题学习为主,尝试自主选择项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拓展实验技能,养成创新能力。

同时,支持学校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自制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研究,激发学生在更高思维层次上开展学习。探索日常分散性研究和假期集中培训、个人自主研究和小组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按要求认定学分。

  1. 亳州市古井镇中心小学组织学生观看励志电影《爸爸妈妈我爱你》
  2. 仁寿二职中:专家千里来励志 学生发愤图成才
  3.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风采
  4. 国家资助已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全过程
  5. 新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全区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相关推荐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