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重在扶志,扶志重在育才。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围绕扶贫开发,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农村贫困家庭为对象,创办巾帼励志中专班,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创新。这种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应予鼓励和倡导。——习近平
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建“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
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目标:计划用10年时间培养1万名好女孩,造就1万名好母亲,带出1万个好家庭。
海南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大批农村贫困女孩的命运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首批553名贫困女孩现已就读省经济技术学校“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该校“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树立目标:计划用10年时间培养1万名好女孩,造就1万名好母亲,带出1万个好家庭。
日前,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的这一创新做法,被全国中职和中小学学习实践活动指导小组办公室《简报》第72期予以介绍,引起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的重视。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扶贫重在扶志,扶志重在育才。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围绕扶贫开发,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农村贫困家庭为对象,创办巾帼励志中专班,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创新。这种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应予鼓励和倡导。”
一项调研引人深思 扶贫需为巾帼励志
省经济技术学校校长张毅生今天在接受南国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娓娓谈起创办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的思路。此前学校曾联合省妇联进行社会调查,发现海南农村贫困家庭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在女孩初中毕业后,60%左右的农村贫困家庭的家长不愿意送女儿继续读书。很多女孩在读完初中后,按照家长意愿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供哥哥弟弟们上学。为数众多的农村女孩由于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技能不高,工作艰辛,收入微薄,也不能长久就业。几年后返回农村,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即便成家后,由于就业能力弱,在家庭的地位也较低。初中毕业后回到农村生活的女孩早恋、早婚、早育现象普遍,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农村家庭致富兴旺,母亲起很大的作用。一个好母亲往往会兴旺一个家庭。”张毅生认为,“培养一名好女孩,就可造就一名好母亲,带出一个好家庭。”该校经研究决定,改革办学、培养模式,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让农村贫困女孩免费上中专、学技术,依靠所学知识技能脱贫致富、改变命运。该校提出,“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办学目标是,计划用10年时间培养1万名好女孩,造就1万名好母亲,带出1万个好家庭。
“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这一办学新思路一经提出,便得到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妇联积极组织各市县妇联组织,深入各乡镇走村入户进行宣传发动,并将学生送到学校。省扶贫办将其纳入“雨露计划”,对学生给予生活补助。
动员学生免费上学 每月享受生活补助
在省妇联、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的共同支持下,省经济技术学校首届“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于2009年8月底如期开班,招收学生553名,这些学生来自海南省16个市县的贫困家庭。这些学生在校读书被国家免除了每年3200元的学费、住宿费。省扶贫办支持资金76万元,给来自白沙、保亭等11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市县的200名贫困学生每人每月发放150元生活补助金。学校投入经费49万元,为来自澄迈、儋州等6个非贫困市县的353名贫困学生每人每月发放60元生活补贴。加上国家助学金每人每月150元,这一批学生每人每月可拿到300元或210元生活费,基本保证了她们的生活开支。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发展思路,为“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开设了酒店服务与管理、烹饪与糕点制作、农产品加工与检验等9个专业,服务于现代旅游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等区域经济发展。每名学生在学校接受3年系统严格的中职教育,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就业。
帮开小灶打牢基础 爱心煲出心灵鸡汤
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业性勤工俭学活动,实施青春励志教育,是省经济技术学校针对扶贫巾帼励志班学生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学校联系省内10多家企业作为学生勤工俭学基地,要求每名学生每年有2个月以上时间勤工俭学。今年寒假,500多名学生都没有回家过春节,被学校安排在8家星级酒店进行勤工俭学。她们在酒店实习1个月,可以获得600元的生活补贴。更重要的是,学校希望通过这种锻炼,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敬业爱岗、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等非专业素质,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很多女孩以前的学习基础不好,有的贫困女孩在外出打工多年后返回学校重拾课本,学习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提高她们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们自愿为她们开小灶,下课后,总有老师守在班里为她们解疑答惑。
由于家庭经济压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往往要比家境好的学生大,因此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为了促进扶贫巾帼励志班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培养她们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该校专门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师,加强对励志班学生的心理教育。去年以来,心理咨询室已通过当面咨询、书信、网络等形式,为学生提供500多次心理咨询和教育。
学生在进行军训。
根据“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发展规划,2010年将投资1100万元建设2幢扶贫巾帼励志公寓楼,可安排1200名学生入住。
外出六年返校读书 渴望求知改变命运
去年8月23日,来自定安贫困家庭的王世姑幸运地成为省经济技术学校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的一名学生。上学免学费、住宿费,还可享受生活补助。王世姑于2003年初中毕业后,曾外出打工六年。
“我一直很喜欢读书。”王世姑说,初中毕业后,她本想读高中,但由于家庭贫困,兄弟姐妹多,不得不早早地走上社会。她曾到深圳打工3年,因为文化低,没有一技之长,工作非常辛苦且收入不稳定。后来又在海口打工3年,当过商场售货员、服务员等。去年夏天,她在老家听说有免费读书的机会,高高兴兴地到学校报名。这个精明的姑娘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选择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她非常努力地学习,希望自己拥有一技之长,毕业后能找份理想的工作。
“我们能够回到学校,得到了太多的关心和关爱。一定要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回报社会。”就读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扶贫巾帼励志班学生覃小丹与王世姑的经历相似。她家庭贫困,兄弟姐妹众多,而且母亲身体不好,常年需要看病,要花费很多钱。家里所有经济来源来自于几亩耕地,母亲的医药费和几个兄弟姐妹的学费常常让父亲的脸上布满了愁容。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她原想初中毕业继续读高中,去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但她2004年初中毕业那年,生了一场大病,治疗花费了好几千块钱。眼看高中开学的日子就要到了,可家里东借西凑,好不容易才凑到弟弟、妹妹上小学的学费,如果把借来的钱让她去读了高中,弟弟、妹妹就只能辍学。左思右想,小丹艰难地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学业,外出打工。
2004年7月中旬,小丹踏入社会,开始了打工生涯。因为文化不高,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茶艺馆帮阿姨看店,只能拿很少的工资。后来又到酒楼当过服务员,到服装店卖过衣服,工作很不稳定。“去年夏天父亲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妇联到村里宣传,贫困家庭子女可以免费上中专读书。我听后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去!”小丹说,再次回到学校读书,有些不习惯,但是,通过军训,和同学们相处久了,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慢慢地习惯了重返校园的生活。“我的同学们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大家相处得很好。我们一定会持之以恒、完成学业。通过自身的成长帮助家庭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