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夏嫦/漫画
南国早报记者 黄灼
岁末,又到了各大媒体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盘点的时刻。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禁止使用网络流行语;央视羊年春晚剧组通过官微征集网友最反感的网络流行语等事件,更是将这一数字时代独特的文化产物推到了风口浪尖。一方面,接地气的网络语言使我们的交流更加生动活沷;另一方面,一些乱改滥用的网络流行语,被认为会导致语言混乱。那么,网络流行语真的会对语言纯洁性造成冲击吗?禁令会不会扼杀掉语言的鲜活特性,从而不利于词语的流传?如何疏导才能在追求幽默交流的同时,避免可能带来的混乱?就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网友,进行解读和点评
1
流行语盘点
一场年末的网络狂欢
网络流行语评选,本是一些媒体和语言机构以大数据方式归纳出来的一组数据结果,但时下,它已俨然成了一道网友必吃的年末特色菜,缺了总感觉少了一些什么。“重温这些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语,既有一种亲切感,同时也让人感到些许淡淡的忧伤,因为随着新的一年的来临,它们可能很快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代替,昭示着我们又一年的悄逝。”作为一名关注网络流行趋势的“90后”,广西民族大学学生郭浩轩,对这场年末的网络狂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各大媒体的评选标准有所差异,但“且行且珍惜”“萌萌哒”“也是醉了”“现在问题来了”“有钱就是任性”等词大多入围。
“这正好说明,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热点的晴雨表。它就像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时代的风尚和棱角、社会的世相和百态、民众的情绪和智慧,且已在潜移默化中,嵌入我们的生活。”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覃凤余也认为,媒体盘点热门的网络流行语,是对过去一年的一种另类总结。
2
不解与抱怨 崭新语言方式遭诟病
网络空间的自由表达,给网友创造了不少“任性”的机会和便利。每个人都能轻松参与遣词造句,这对于传统的语言文化而言,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冲击。
“现在打开电视或出门逛街,荧屏和广告牌上,网络生造词比比皆是,像什么‘十动拒然’、‘人艰不拆’、‘细思恐极’,我们这些老年人哪里看得懂哦!”65岁的南宁市民关女士对铺天盖地袭来的网络流行语表示不解与无奈;更有一些家长抱怨,孩子在作文中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母语和了解本土文化。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流行语虽以文字为主要载体,但与书面语不同,它以交流为目的,口语感极强,常大量使用方言,并以谐音改编的手段,在成语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容易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混淆。“因此,我在节目中一般会慎用网络流行语。”南宁人民广播电台知名主持人黄春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覃凤余对此作出分析:“网络流行语属于快餐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在发展过程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表达模糊、词义晦涩、语法不规范,甚至包含低俗、不雅成分,都是这类词语遭诟病的地方。”
3
理性与任性 流行语也开始讲内涵
曾任南宁二中校长、有着丰富语言文字研究经验的特级教师洪珏认为,从维护母语的纯洁性及民族文化的品位这一层面上来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禁止流行语进入广播电视和广告的规定,有其积极的意义。
也有人担心,这样的禁令会不会使语言的鲜活性被扼杀,压制语言创新?黄春燕就觉得,有些流行语言确实简化了人们的表达或更加能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某种情感和情绪。一味禁止和严控,并不一定能起到保护中华传统语言文字的作用,反而会使信息传播的途径受阻。她建议,应根据具体的节目形式与内容需求,进行标准设定,在大众娱乐节目中,一些已获受众接受的网络用语应该被允许使用。
“像‘且行且珍惜’,之所以受热捧,是因为它流露出对情感、命运和生活的思考和感悟;用‘也是醉了’来表达纠结和无奈的心境,少了轻蔑情绪,吐槽开始变得‘高大上’;‘有钱就是任性’的调侃,亦显示出批评的机智”。网友“春天不会走远”也认为不应对网络流行语实行“一刀切”,“从2014十大网络流行语中可以看出,任性的现象少了,理性的成分明显增多,含蓄的表达占了上风,现在的草根网友也开始讲究内涵”。(下转B02版)
(上接B1版)
4
禁止与疏导
大浪淘沙,优胜劣汰
覃凤余却认为大家不用杞人忧天。她的看法是,语言文字,自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一句网络流行语能否流传,需看它自身的生命力是否足够旺盛。有些网络流行语是基于某些特定的新闻事件而生,随着网络热点的不断变化,它来去如风,会自生自灭。而一些基于社会现象和观念产生的流行语,则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不是说一味禁止就能有所改变的。
这与洪珏的某些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不必过高估计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一些中小学生虽会在短信、微信、跟帖用到这些热词,但动摇不了现代汉语博大牢固的语音、词汇、语法体系。流行的东西如行云流水,产生的影响不会恒久不变。通过时间的积淀,语言会出现优胜劣汰的结果。20世纪上半叶,南宁白话中就流行过“火屎”(红火、盛行)、“灰猪”(背后说别人坏话)、“炒更”(连夜加班)等热词,时过境迁,它们的影响渐渐消失了。而有些流行语,只要是健康的,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自然会得到认可而留存下来。《现代汉语词典》之类的权威性工具书,也都会在新版本中收录一些流行新词。禁止低俗、消极的,推广健康、有价值的网络用语,才是正道。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应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覃凤余认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态度应是不卑不亢,不能为了所谓的“接地气”一味附和,推波助澜;要多关注读者群的需求,保持自己独有的品位和风格,“不然,满屏、满纸都出现相似的流行语,一来会降低主流媒体的格调,二来亦会让观众、读者产生审美疲劳。”最后,她建议,与其用行政命令对待和规范网络流行语,倒不如做一些系统分析研究,掌握它,疏导它,远比指手画脚地干预要好得多。
作者:黄灼
- 今年迎新科技感十足 00后的大学离不开高科技少不了流行语
- 2014十大网络流行语之葡萄酒演绎版
- 人工智能是一种工具 而不是人的替代品
- 2016十大流行语发布:社会语言成大众心态晴雨表
- 国防部回应我海军70周年视频含“中越海战内容”
- 《咬文嚼字》公布2017年十大流行语
- 盘点2014年二十大网络流行语网友都醉了
- 2018年度流行语总结!
- 网络流行语拍成电影 "闷骚女大劫案"未映先热
- 2019年上半年网络热词排行榜 网络流行语
德迅网 » 风口浪尖上的网络流行语(图)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