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络流行语能否登大雅之堂?
《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上月在京发布。这是教育部、国家语委连续第十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此外,自2006年以来,《咬文嚼字》杂志每年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年度十大流行语”, 2015年度的“十大语文差错”“十大流行语”的评选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之中。
与此同时,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正在全国各省市启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人心,电视台举办各种“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语言生活问题引发全社会对国民语言能力的关注。
流行语特点:
网络语言反映时代变迁
随着网络在工作生活中越来越成为“刚需”,网络用语也逐渐侵入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但直白、形象的网络语言,也容易引来争议,某小学班主任杨老师告诉记者,学生们经常用“挂了”表示考试不及格,用“打酱油”来表示事不关己,用“8错”表示不错。学生们在写作文时,也会使用“555”表示哭泣,用“7456”表示气死我了。不仅仅语文如此,在学习英语时也常使用英文缩略语,如:how A U(how are you);U 2(you too);+U (加油) 。
影视剧中的方言和外语也会对学生们带来影响。比如小学生会常常模仿热播电视剧《爱情公寓》中主角之一日本人关谷神奇用“搜嘎”表示自己明白了,等等。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院副院长冉启斌谈到此现象时表示,近年来,影视剧中使用方言和外语有发展扩大趋势。过去仅作为艺术点缀的方言要素,现在却成为许多小品和影视剧作品卖点和观众的看点,比如春晚小品常常出现东北方言“忽悠”,《士兵突击》《武林外传》等影视剧中也都出现大量方言,都会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
流行语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说,比如 “中国梦”“新常态”“打虎拍蝇”“女汉子”“土豪”等语词的出现,都折射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另一方面,流行语也凸显了民众的话语权。许多流传广泛的新词新语都出自普通民众的智慧或创造,如 “吐槽”“坑爹”“躺着也中枪”“压力山大”,等等。互联网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语言智慧的平台,使语言创造创新不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利,可以说互联网让社会进入了“全民造句”时代,绝大多数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的新词、新语、新用法都源自网民的智慧。互联网让人类语言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
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在这个年代,你酱紫连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的意思都搞不明白,真是把本宝宝气得不行不行的。”意思是:在这个人人都用网络热词造句的时代,你连最常用的几个高频词都不懂,那可真是落伍被边缘化了。谭汝为认为,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纯理性的产物,而是动态的、感性的,永远处于发展变化的进程中。近10年来,互联网实现了即时交流、随时传播的功能,时空阻隔被彻底打破,新词新语出现后立刻就在全社会传播开来,平均每年出现500多个新词语,这些新词语忠实地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网络论坛到博客、再到微博微信,都给语言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
网络新词语,呈现出数量多、传播快、消亡快、生命周期短的特点。随着新词语的不断出现,相当一部分新词语很快就隐退式微。像“山寨、给力、秒杀、点赞”等网络新词,已经进入报刊媒体,使用范围不受限制,不过其生命力是否长久,还需要时间检验。
流行语现象:
争议与传播并存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是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科研工作“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庆生参与了该报告的审定工作,他介绍,从2005年开始,这份报告已经成为国内外分析并预测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的年度资料。该报告分析了国家语言文字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使用现状,探讨本年度语言使用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社会各个领域在语言使用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预测语言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对策建议。
在这份报告中,会提出“年度字词”“十大热词”“十大网络流行语”中的问题,其目的就是要引起社会更多人的关注、讨论,形成热议的语言生活问题。从实际效果来看,语言生活问题的关注者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报刊传媒、网络博客论坛等。“我们会综合考虑语言生活问题的性质及其关注者的层次、规模等因素,决定热点篇目的取舍。作为政府发布的年度报告,对于反映太过敏感问题的篇目,也不便收入。”周庆生说。
周庆生拿今年热点话题举例,2015年高考前夕,一位高考语文阅卷老师提醒考生:网络词语出现在高考作文中可能会被判为错别字,建议谨慎使用。一时间,社会上引发了高考作文该不该对网络语言说“不”的热议,另外,网络语言能否上广播电视节目、进教科书、入词典等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应该看到,网络新词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常态,但是教育语言需要用基本、稳定的词汇,暂时不能接受有争议性的网络新词进入教材。
对此问题,黄安靖则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要一分为二地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语言生活已经跟网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任何想排斥、抵制网络语言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样做的必要。网络语言中不乏充满智慧、极富语言表现力、符合语言结构特点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内容,如“点赞”“给力”“奇葩”“正能量”,等等。当然,网络语言中那些不符合汉语结构特点及社会文明规范的部分应该谨慎使用,比如近年流行的“喜大普奔”“人艰不拆”“不明觉厉”“何弃疗”等,就属于这样的语言。
此外,很多网络语言也产生了国际化的影响。2014年中式英语“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等作为汉源俚语被收入美国在线俚语词典《城市词典》,这些具有“汉语腔”的英语俚语引起广泛关注。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 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由于受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
“ganbu(干部)、guanxi(关系)等词多年以前就正式进入了《牛津英语词典》;tofu(豆腐)、Peking duck(北京烤鸭)、chow mein(炒面)已进入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用语;cheng guan(城管)、dia(嗲) 等词也在英语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冉启斌副院长介绍说。
#p#分页标题#e#周庆生认为,产生这一现象主要由于汉语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英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目前来看,并不是汉语主动输出,而是英语在“主动引进”,就像汉语曾经大量引入俄语介词、欧美词汇和一些日本词汇,其深层原因是中国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而使得中文网络语言的关注度提高。
流行语规范:
智慧不等同积极,加强粗鄙化治理
不容否认,网络时代中的语文生态日益复杂。在互联网时代中,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展现自己的“语言智慧”,而这种“语言智慧”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流行语中充斥了大量不符合汉语结构特点及社会文明规范的消极内容,给语言发展、社会进步都带来了冲击。网络时代的语文生态复杂,因此对于网络语言进行正确引导和相对监管则显得越来越重要。
《咬文嚼字》杂志每年都要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也是想达到正确使用语言的引导目的。该杂志执行主编黄安靖说,他们最初是想开设一个社会大课堂,集中纠正一些“习以为常”的差错,想以此引起社会对准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视,唤起全社会对母语的热情。通过10年来的努力,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了。社会对准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年度纠正的差错也有明显减少。比如,他们去年公布的“十大差错”中有把“单独二孩”误成“单独二胎”一条,最近媒体在报道相关政策时说的都是“单独二孩”,很少再有“单独二胎”的提法。
黄安靖说,今年的“十大语文”差错的“评选”正在紧张地进行之中,他们每天都收集到数十条有关意见,比如在近期报道“双11”的新闻中,有媒体说“双11的某某商品比平时便宜了好几倍”,“便宜好几倍”明显是个不正确的说法,“倍”只能用在增加的量上,说减少的量不能用倍。便宜一倍就没有了,怎能便宜好几倍呢?
由于网络是虚拟社区,再加上一些自媒体缺少把关人,是网络低俗语言也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低俗网语不仅在网络上高频使用,也在少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中出现。比如2014年产生的“逗比”在当年度国家语言监测语料库中出现了1117次,比火爆一时的“微信红包”使用频次还高。另外,像“草泥马”“屌丝”“逼格”等造词格调不高、品位低下,却被部分媒体大量使用。因而,网络语言粗鄙化也亟须治理,网络语言也面临着规范。
如何促进语言规范化呢?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认为,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应把语言规范工作的立足点和目标,定位在为人们的交际、思想和认知服务上。对待社会语言里出现的新词语、新用法、新特点、新问题,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辩证的思想认识,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处理。语言学家的根本任务,是研究和揭示汉语的规律,研究好对待新现象的对策。其次,要处理好语言文字规范同语言文字发展的关系。确定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有利于普通话、规范汉字、汉语拼音的推行普及和语文教学、语文应用有所依照,有所遵循。但语言文字随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应该是静态与动态的辩证统一。再有,语言文字工作者要关注信息网络时代的语文应用。对外来词语、字母词语、网络词语等新产生的语文现象进行研究和引导,使语言文字工作始终发挥社会语文生活的导航作用。
网络语言的便捷和活力,赋予人们很大的表达自由,但语言粗鄙化却使人倒了胃口。大众媒体应考虑大多数受众的阅读习惯,遵守文明道德规范,提高分辨力,肩负起严格区分、审慎选择的责任。网民只有保持理性、维护道德、秉持文明,才能使语言使用走向真正的健康和自由。语言的本质是动态的,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在运用中,语言的潜能才得以发挥,语言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 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 “锦鲤”“杠精”“C位”入选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专家点评:流行语体现时代活力
- 【围观】日本年轻人聊天爱用哪些网络流行语?
-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负面流行语,别成心灵雾霾
- “主要看气质”、“吓死宝宝了”……2015年网络流行语的日语说法
- 看不见的同事与全球团队沟通
- 当年郑爽的一句台词,成了经典,也成了抖音情侣吵架的流行语
- 2016年10大流行语公布 领头的是…
- 毛开云:2014十大网络流行语或多“短命”
- 网络流行语变得更轻松
德迅网 » 网络流行语能否登大雅之堂?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