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从网络流行语看青年价值观塑造

【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青年群体网络交流的主要语言,对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群体的增加,网络流行语呈现“野蛮生长”的态势。对此,必须要清楚认识当下网络流行语的时代特点,合理把握并利用网络流行语,进而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青年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流行语是产生于网络空间,并在网络空间中广泛传播的一些字词、语句或者特定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自产生之日起,就获得了青年群体的追捧,是青年群体展现个性、宣泄情感、表达自身价值追求的重要方式。合理理解以及利用网络流行语,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流行语的几大特点

重视个性,彰显自我。与现实社会的交往不同,网络交往更侧重于语言交流。如果语言缺少个性特色,就难以引起其他网友的关注。此外,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缺少真实身份的种种限制,发表言论更为自由,甚至可以畅所欲言。由此,网络流行语成为网民尤其是青年彰显个性和表达自我的主要途径,他们创造和传播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生动形象、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如“朝阳群众”“吃瓜群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等。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风靡,反映出了青年群体自我表达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彰显了其个性。

狂欢模仿,群体效应。在网络世界中,由文字、符号、图片等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是网民进行交流互动的主要工具。网络流行语如果在内容表达和形式表现上符合青年群体的语言使用习惯,就能获得他们的认同,且能够在转发行为中形成狂欢式的群体模仿效应。例如,“小猪佩奇纹上身,掌声送给社会人”“确认过眼神”……这些风趣的网络流行语抓住了青年群体的语言偏好,因此获得了共鸣与追捧。此外,由于网络空间隐去了真实的社会身份,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我,理性意识被暂时性地“遗忘”了。由此,各种尽情抒发自我的网络流行语经海量转发形成喷薄之势,将群体模仿的狂欢盛宴不断推向高潮。

立足现实,映射时代。作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尤其是青年对当前社会生活的主观认知。无论是“吃土青年”显示出的对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焦虑,还是“我爸是李刚”反映出的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嘲讽,都是青年群体通过语言对当前时代的见证和记录,是青年群体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和自身价值观念的展现。总之,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时代价值的彰显。

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构建的消极影响

虽然网络流行语可以展现青年群体勇于创新、追求个性的优点,然而很多不良的网络流行语也会扭曲青年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娱乐变异”会瓦解青年价值观的根基。虽然网络流行语具有传达信息、宣泄情感等多种功能,但网络空间的无限制以及青年群体网络交流的休闲与娱乐目的,使得娱乐主义逐渐成为网络交流的主要追求。由此,网络流行语中充斥着一些肤浅无聊甚至黄色暴力的词汇,出现以负面文化取代正面文化、以感性刺激取代理性思考的现象,将青年群体裹挟到“娱乐变异”的浪潮中。如果这种“娱乐变异”持续蔓延,不仅会扭曲青年群体的审美欣赏能力,使其理性思考能力降低,更会对我国的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

“碎片信息”会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作为网民自发创造的语言表达形式,网络流行语存在缺少系统性生成逻辑的问题,其通常表现为碎片式的信息片段,如“OMG”“高富帅”等。由于网络流行语并不遵循一般的汉语词汇的创制规则,如果使用者缺少对其产生背景的了解,就很难从词汇的表层含义中分析出深层意义。此外,使用者的选择性理解、不区分语境和词汇含义的随意使用,更加会使得本就碎片化的网络流行语变得更为晦涩模糊。因而,当这类流行语成为网络交流和实际交流的主要用语时,就会影响青年对汉语词汇规范用法的正确把握、对实际生活和价值观的整体性理解。总之,一旦碎片化的网络流行语不断传播,就会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冲击,甚至会将其引入虚无主义、相对主义错误中。

“虚拟空间”会导致青年价值观的异化。网络交流主要通过语言符号来实现,在符号化的交流中,网民的真实身份、文化背景以及思考能力被隐藏起来,逐渐异化为科技操控的、缺少个性特色的集群。由此可见,基于网络技术所产生的自由化、个性化交流可能会导致网民个体的同质性和无意义性。青年群体如果长时间沉溺于网络空间,则容易在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转换中陷入人生方向与自我认知的迷茫。加之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观念,将进一步冲击青年群体的价值观。

规范网络流行语使用,引导青年塑造正确价值观

加大网络舆情监管整治力度。自媒体时代,随着网络影响力的增强,网络舆情正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为此,必须从网络流行语的源头进行舆情整治,为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首先,政府应从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监管,肃清网络“流毒”,为青年群体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提供坚实保障。其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把握新闻宣传工作的政治导向和思想方向,以中立、客观、理性的立场报道实事,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最后,网络社群要加强行业自律和内部监管,引导网民使用积极向上的网络流行语,共同净化网络空间。

关注流行语隐性表达。网络流行语往往与社会热点事件有着密切联系,从中不难窥见当代青年的生活状态、社会心态和思想观念。无论是“屌丝逆袭”“点赞”,还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都反映出青年群体关注和参与社会议题的强烈愿望和价值倾向。因此,要重点关注网络流行语的隐性表达。一方面,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平环境的营造,引导社会资源良性流动,为青年群体创造公平竞争和改变命运的机会。另一方面,社会层面应切实关注当代青年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思想、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困惑,为其创造适宜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氛围以及物质环境。

#p#分页标题#e#

学会正确分辨流行语。网络流行语虽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也不能否定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为青年价值观培育保驾护航。青年群体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同时,要提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辨别网络流行语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青年群体要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价值观念,做具有积极意义的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正能量的使用者、推广者,以实际行动共同营造良好网络氛围。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府信息公开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14CKS03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凤兰、彭红秀、杜云素:《焦虑中的反叛与韧性:青少年网络交往中的话语表达》,《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8期。

②秦程节、王夫营:《网络流行语视阈下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当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2期。

③王清杰:《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④骆昌日、何婷婷:《近十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的演变及传播研究》,《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德迅网 » 从网络流行语看青年价值观塑造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