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钱乃荣:上海话新流行语的诙谐和童趣

  一方面上海话在中小学生中正在衰弱下去,另一方面在会说上海话的年轻人中还在不断产生上海话新流行语

  流行语产生于民间深厚的土层,生动具体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当今社会中前卫和时尚的思想、情趣和生活面貌。只有贴近民间生活、思想、情趣的语言,才是最有活力的语言,流行语是活语之一。

  流行语原有以下几个特征:1.流行性。许多词语反映了一种流行的时髦概念,如:“排骨美女”一词就是对流行瘦身材的女人的戏称。流行语流行得快,有的词语会随岁月流逝。如上海话中,“6点05分”(戏称头歪向一边者,1950年代用)现已销声,而“根号3”(喻指身高欠高的男生,只有1.73米高)却流行开来了。好的流行语经时间的考验,成为传统词语,如上海话中产生于1920年代的流行语“戳壁脚”、“收骨头”、“扎台型”等,至今还在使用。2.惯用性。常用特定的比喻义取得一定的习用性。用“调频道”喻换话题;用“套牢”指被长时“牵制、束缚住”或“打住”。3.方言性。由于多数人的母语和日常用语是方言,流行语便很自然从一个地区一群人方言口语中先用起来。如“生猛”、“埋单”来自广东话,“吃药”、“放鸽子”、“劈硬柴”、“宕分”等都起自上海话。4.社区性。即使是同一个方言区里,不同的社区也会产生不同的流行语。比如同是粤语,“炒鱿鱼”“按揭”、“爽”就来自香港,原来广州是不说的。5.阶层性。许多流行语流行在某一阶层。如“爬格子”曾流行于作家等知识阶层,“背猪猡”流行于中学教师,“拉网”流行于警察,“砌墙头”流行于里弄退休职工,“关脱”流行于大学生。6.俚俗性。由于流行语产生于闾巷民间,往往是地道的俗语俚语。比如“马大嫂”就是谐音“买、汏、烧”,称忙于家务的妇女;“一脚踢到十六铺”,是踢得老远,有踢出上海的含意。7.形象性。流行语来自生活,民间的生活本身新鲜活泼,幽默诙谐,宽松不加讳饰,流行语也往往因其生动性而取得流行资格。如“黑暗料理”指路边食摊。8.青春性。青少年是人群中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最有创造力的一群人,他们勇于突破,新流行语往往是由30岁以下的青年人创造流行出来,因为他们有着“创新”和“从众”两大优势。如为了表现现代新生活,他们用了一系列单音形容词,像“爽”、“酷”、“炫”、“妖”、“牛”、“逊”、“跳”、“草”、“巴”、“戆”等,表现了他们的概括力较大的当代感受。

  哪里的社会生活活跃,哪里的流行语也会蓬勃产生和传播开来。上海的新流行语带有现代社会特征:联想自由,充满幽默和童趣,这表现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和特征。

  上海新流行语有描写人的:“妖人”,指奇特的人,时髦的人。“粢饭糕”,戏称又痴又烦又搞的女孩,利用谐音构成。“月光美少女”,称每个月把零用钱花光的女孩子。“月抛型”, 原指一种隐形眼镜,每月换掉一副;现喻指每月更换一次男友、女友的人。“资深美女”,是对年龄较大的成熟女子的称呼。“高维修女子”,称时尚的,对社会、自己要求均高的女子;也指注重外形,有自恋倾向的女人。“本草纲目”,戏称又笨又吵又戆又木的人。“淑男”,称斯文可爱的男生。“少女系男生”,戏称文雅循规、长得比较女性化的男生。“袖珍男”,称身材矮小的男子。“放牛娃”,指年轻男友。“原始股”,称未被发现且无恋爱经历的纯情男孩。“百得胶”,指怎么甩也甩不掉的人;又指交际广泛的人。“神童”,神经病儿童的简称,戏谑语。“小白”,是白痴的戏称。“可爱”,是可怜又没人爱的简称。“垃圾股”,喻指很不理想的恋爱对象或老公。“糨糊桶”称呼处世圆滑、能说会道的人,或稀里糊涂的人,做事过日子惯于混混的人。“免提听筒”,指经常自言自语,唠叨,没人爱听的人。“跟包”戏称“跟在人后拎包”的人。

  描写人的行为和人品的,有说人的行为举止时髦潇洒有个性,风度翩翩,有型,有内涵有气质的,或者事情做得有章法,像样,样子好的,叫“有腔调”。品位高,上档次的,称“上品”。领会快,善察人意,做事爽快,行事符合市风,叫“上道”。摆姿态,塑造个人,整理造型的,称“拗造型”;有面子,称“有 face”。美容做脸,称“做Face”。产生感觉,称“有feeling”。实力雄厚,有本事的,称“有力把”。发指示,发命令,发话,称“发调头”。强把别人的事揽去,叫“抢跑道”。改变方向,或者换花样,换名堂,称“调枪头”。有安排有内容,或将出去玩,叫“有节目”。让别人白欢喜一场,或被猛击一掌,叫“吃冰淇淋”。发大火,称“发飚”。“关脱”,这个词与英语shut up有关,它的本义“关闭、锁掉”和引申义“不谈了、住口”,上海话都与英语对应,而“考试没通过”则是上海大学生们发明的新义。“打开水”即“打kiss”,接吻的意思。“开司米”即“kiss me”,吻我的意思。“肚皮里塞只洋山芋”,或“洋山芋吃多了”,委婉称笨蛋。“洋山芋”即“土豆”,上海话中“土豆”与“土头”同音。“跌停板”原是股票价格跌得很厉害,现引申到指某人运气差到极点,受不到重视;或者指绝对不受异性青睐。“解套”一词也来自股市,现在用以指解除困境或负担,或指离婚。而“复盘”和“资产重组”都喻指复婚。对于一个多次离婚的女子,戏说她“前功(公)尽弃”,祝她“再接(结)再厉(离)”。

  字母、数码、英语,都可组词。如“old three old four”,即称“老三老四”;“no two no three”,是“勿二勿三”的意思。“11点8刻”、“B拆开”指“十三点”。用“学习144号文件”指打麻将。“78消”,即吃不消。“61”,谐音“拉倒”。“3.72平方”,是“十三点八三八四”,谐音“十三点,不三不四”。“give you colour to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这些属于借音。还有英语字母与汉字合璧词,如“摆POSE”、“一个K司(小事一件,a case)”。由此可见上海青年人思维的活跃性。

  流行语中经常闪烁出从生活中来的睿智和创造力,当代流行语中联想发散性和混搭的特点,甚至小动物也纷纷登场,与现代社会特征是相适应的,其中简约、幽默、形象、风趣的风貌,童话心理诙谐趣味,与群众自由表达的网络语言风格,物质精神的多样化和领异标新是相关联的。

  网络语言的出现正在悄悄颠覆流行语的许多基本特性,流行语生态正发生着大的变化:1.从底层到高层。从前的流行语常产生于较低层次的、文化程度不太高的群众,现在上网最活跃的首先是知识青年、白领,流行语也主要从知识阶层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流行语的俚俗性。网上的流行语常领语言之先,带来科技、生活、文化的新潮流。2.从方言性到通语性。在网上流行的词语一般都是用汉语拼音输入,网络又改变了流行语的流行途径和范围,有许多原在方言区流传的流行语流通到全国,如上海话中的“赞”、“十三点”、“套牢”、“拼车”。北京话的“帅”、广东话的“火爆”,都成了上海青年口中的流行语,新流行语的方言界限从此变得模糊难分。3.从社区性到世界性。过去的流行语通行地域小,现今的流行语可以在世界华人圈里流行开,有的词语还直接从英语流行语中来。4.从阶层性变到全民性。网络使流行语的阶层性变得模糊了,凡上网者全民通用。5.从口语性到书面性。过去的流行语在口头流行很久,才在传媒或文本中露现,在文字上较晚形成规范,现在网上的流行语具有更彻底的约定俗成性,反而在网上很快受公认,语义定形和文字定形都较快。

  新流行语还创造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形式,但是流行语还是流行语。那是因为流行语的“流行性”和“青春性”依然不变,最新的流行语总是在年轻人中先流行,总是充满活力,因此总会自然地流行开来。

#p#分页标题#e#

  流行语直接、忠实地展示了深层的社会生活、人类行为、习俗文明以及民间意识形态面貌,是我们认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一个窗口。许多名人都提倡深入民众,向人民群众学习生动活泼的语言,民间的流行语言可以为文学语言提供滋生于草根的源头活水,使囿于规范语言的文学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

  ◎ 上海话小词典

  【拨侬一盒水彩笔】

  beknong yikhhak ngesekbik

  给你点颜色瞧瞧。

  【接着一张罚款单】

  jikshak yikzan fhakkuoede

  收到了一张婚宴请柬。

  【掼侬三条横马路】

  gheknong ’sedhiao whanmolu

  比你好得多,把你甩在很后面。

  【一脚滚到十六铺】

  yikjiak gundao sheklokpu

  一下子滚得远远的。

  【脑子格式化了】

  naozy gaksekholek

  脑中空无一物。

  *说明:注音用第一届国际上海方言学术研讨会上投票通过的“上海方言拼音方案”。浊音声母在第一字母后加h;入声(结尾短促)字结尾用k;字组声调如是降调,在最前头用一个’号标明。

德迅网 » 钱乃荣:上海话新流行语的诙谐和童趣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