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齐静
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不少人正面临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尴尬境遇——虽然对方发到手机上的每个字都认识,但放在一起却怎么都搞不明白。“中二”“新番”“祖安人”……大批网络流行语就像过滤器,把一些人挡在了网络社交之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们四处寻找答案,网络流行语出现“科普热”,越来越多专注于网络流行语收录与解释的“科普手册”得以发展。
通过去年B站跨年晚会“二零一九最美的夜”,在济南某广告传媒公司工作的“85后”吕莹开始认识并常驻B站。“当初抱着积累素材的想法注册了B站账号,没想到却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吕莹笑言,看着弹幕上飞过的“前方高能”“我方了”“赛高”等词语,自己经常处于“一脸懵”状态,所以赶紧上网搜索这些语句的意思。
实际上,不只是“刚入门”的吕莹,不少B站资深用户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我在B站最常看的是生活区和音乐区,有时看到弹幕上出现没见过的新词汇,也会在上网查一查。比如最近很火的‘奥利给’,就是从B站鬼畜区兴起并逐渐传到其他分区的。”入住B站六年多的大三学生李晓雨告诉记者,网络流行语的更迭速度极快,即使长时间浸润在网络环境中,也很难对所有网络流行语了如指掌。
“2017年我们开始做‘小鸡词典’,就是因为发现有很多网友在微博、知乎上问一个流行语的意思,说明大家在进行网络社交时遇到了‘圈层壁垒’问题。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种新文化层出不穷。大家以兴趣爱好聚成圈子,某些特定语言成为‘接头暗号’。”黄宇帆说,对人们来说,最困难的不再是获取信息,而是理解信息。正因如此,“小鸡词典”诞生之初就定位于解释圈层文化,希望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收录与解释,为各个圈子提供一个认识彼此的窗口。
李晓雨对此也深有感触。“无论是在B站还是微博,大家几乎都在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来判断彼此身份。知道‘佛系’‘生肉’‘中二’的人,一般是日本动漫爱好者;说出‘蒸煮’‘站姐’‘走花路’的人,一般是饭圈男孩或女孩;而喜欢说唱音乐的人,才会知道‘skr’‘freestyle’……”李晓雨认为,如果想尽快了解或融入某个圈子,懂得与其有关的网络流行语至关重要,对流行语“一问三不知”,意味着大家不是同类,继续沟通的可能性会变小。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网络用语都会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现实社会迅速、直接的反映,是反映社会文化的符号,只有当某一言语折射出人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共同境遇,或蕴含着具有高度认同感的情感态度,才可能被大众较为广泛地使用。”除了网络流行语的“圈层化”特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前瑞还提到了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心态。
陈前瑞举例,“996”作为一种工作制度(早上9时上班,晚上9时下班,每星期工作6天),源自一些互联网企业员工对繁重工作压力的吐槽,其中涉及企业用人伦理、劳动者合法权益等问题。“996”这一词语的流行,则反映了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工作与休息有更加平衡的认识。
圈层文化迎来“出圈”时代
目前,“小鸡词典”已经有了三万多个词条,大多是互联网上流行的“顶部”高频词汇。2019年10月的时候,这个数字还是两万多,而《新华词典》收录的词条也不超过五万个。词条数量扩张的背后,是“小鸡词典”越来越多的用户圈子及日均20万的活跃用户。
“越来越多人选择使用‘小鸡词典’,说明大家想知道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解不同圈层文化的需求,即使这种需求仅仅是出于好奇心。”黄宇帆认为,互联网的开放性为不同的圈层文化提供了平等而广阔的展示空间,许多人愿意围观来自不同圈层人们的经历体验,也愿意在网络社交过程中跟上大多数人的步伐。网络流行语在不同圈层之间的传播,预示着圈层文化正迎来“出圈”时代。
近日,阿里巴巴旗下办公软件“钉钉”因鬼畜视频爆红网络,也印证了黄宇帆的判断。疫情期间,不少中小学生用“钉钉”上网课,这让他们叫苦不迭,所以把怨气转移到“钉钉”上,纷纷到应用市场给“钉钉”打一星。面对“未来的用户”流失危机,“钉钉”没有义正词严地作出解释,而是选择在B站发布了鬼畜视频《钉钉本钉,在线求饶》,高呼“少侠饶命”“五星求一次付清”。截至5月20日,这段视频仅B站播放量达到2517.9万、转发量达到81.1万,更不用提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后续传播。
“‘鬼畜’一词最早是由日文直译而来,本意原为佛教用语,现在指的是一种声画同步、内容反复、洗脑魔性的视频形态。由于其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人们喜欢用鬼畜视频来寻找快乐和缓解压力。”常住B站鬼畜区的“桥北的芹菜”说,用鬼畜视频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钉钉”并不是第一个“圈外”创意者。2015年4月,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的鬼畜视频《Are You OK》被小米官方微博转发,因其梗戳人而引发全网观看。
“只要有人在小米官方微博下面留言解释,就会有更多人懂得‘鬼畜’这个词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果再看上几个鬼畜视频,马上就可以在鬼畜文化圈畅行无阻。”“桥北的芹菜”说,“鬼畜”这一概念开始进入主流文化视野,正是源自小米官方微博的那次“跨界”力推。李晓雨也提到,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让各种圈层文化更容易“出圈”。“‘柠檬精’最初出现在电竞圈,被用来讽刺那些见不得别人好,说话语气酸溜溜的人。后来,越来越多人将其搬上微博、微信朋友圈,用来表达对他人外貌或才华的羡慕嫉妒,大家觉得好用又好玩,才逐渐流行起来。”虽然是为追赶潮流才用起“柠檬精”,但李晓雨通过搜索语义也知道了不少电竞圈的情况。
网络流行语亟待引导规范
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国家语委每年都会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介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开展情况。而在近几年的报告中,低俗网络词语的使用情况引发关注——各类网站评论区低俗词语使用率达到0.8%,几乎每100个词中就有一个低俗词。接受采访的几位青年网民也谈到,大家普遍认为书本或电视上呈现的应该是文雅内容,不能口吐脏话或言语粗鄙。而在互联网平台上,人人可以发声且不会暴露真实身份,这导致不少人在表达时更肆无忌惮,各种粗俗用语也随之而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粗口’是幽默、接地气的表现,但当这些看似时髦的网络词汇变形、引申、扩展,甚至从人们口中跳到出版物上,其负面影响就会加大,语言文明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陈前瑞说,对于无伤大雅的网络流行语,可以抱着开放心态对待;但对于庸俗暴戾的网络流行语,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引导规范。
2012年,“屌丝”一词突然在中国网络流行。该词本来是百度“三巨头吧”对“李毅吧”球迷的讽刺称谓,含有贬低之意,却因蕴含着无奈和自嘲的意味,被许多青年人领受下来,并一路爆红网络。随着自称“屌丝”的人越来越多,主流社会开始重视并约束这一词语的使用。2015年6月,在国家网信办召开的“净化网络语言”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提出要遏制“屌丝”“你妹”等网络语言使用,倡导社会各界在网上正确表达。同年9月,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也向“屌丝”一词发起猛烈攻击。他认为,为自我矮化而流行起来的“屌丝”用语,表现的是一种拒绝进步和自甘堕落的暮年心态,其广泛传播对社会有不良影响。
与此同时,教育部、文化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也不断通过各种举措加强对低俗网络用语的规范和整治。2016年5月,因在节目中时常使用低俗用语,自媒体Papi酱被广电总局勒令整改,要求其去除粗口低俗内容,符合网络视听行业的节目审核通则要求后,才能重新上线。同年12月,国家网信办出台《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评论、弹幕等直播互动环节的实时管理,并配备相应管理人员。
“在整治低俗网络语言的议题上,政府应在约束与开放、公权力管控与公民自由表达中保持一种平衡,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打造良性生态圈。实际上,政府的监管更多应起到倡导建立网络礼仪的作用。”陈前瑞说。
- 2015热门网络流行语 你常说吗[偷笑]
- 荔枝说:刷一波2017最夯网络流行语,带一波节奏
- 蓝瘦香菇、洪荒之力…… 2016十大网络流行语大起底
- 2015最为流行的30个流行语,不知道你就OUT了!
- 抵制网络低俗语言 别让粗俗网语玷污中文之美
- 汽车圈的“创造营” JETTA品牌C位出道已预定
- 媒体评出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你怎么看?
- 流行语:你是隐形贫困人口吗?用英语这样说
- 2018年日本流行语大赏,看完你就是最懂日本的人!
- 网络流行语拒绝低俗才能长久
德迅网 » 当网络流行语有了“词典”倡导建立网络礼仪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