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网络语言也要讲规矩

网络语言也要讲规矩

牛力画

近日,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怀琼关于减少网络语言污染的呼吁,又引发了对网络语言的讨论。

冒新词儿是语言自我发展的常态,一些网络语言因为表达形象、接地气而受到大家的欢迎并进入到主流的语言表达体系,但一些网络语言粗俗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草根力量,是不是就可以不受约束?既然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是不是也要有底线和边界,应该讲规矩呢?

表意与优美可得兼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使用了网络语言“点赞”、“蛮拼的”,与整篇贺词接地气的风格相得益彰,既活泼了语态,让大家听得懂、记得住,又让民众感觉到总书记的平易近人。

类似的一些网络语言,因为表达上更为形象,接近社会心态而受到热捧。

北京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使用了网络语言“APEC蓝”来谈论环境问题,将政府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传递给网友,使这个原本的调侃表达获得了主流认可,强化了网友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师杨贺表示:“网络用语短小凝练,在一些较日常、轻松的氛围中,可以达到普通用语达不到的效果。”

作为我国语言规范标杆的《现代汉语词典》,历次改版都吸纳了一些网络热词。2012年的第6版即收录了“雷人”、“山寨”、“草根”、“粉丝”、“闪婚”等网络热词,但同时也拒绝了“剩男”、“剩女”等具有歧义或歧视色彩的词语。

粗俗暴力不是时尚

虽然《现代汉语词典》拒收,却未形成对粗俗化网络语言的压力,粗俗词语反倒随着在网络中的热闹而成为“时尚”,不断击穿传统汉语的底线。

曾几何时,导演冯小刚炮轰“屌丝”一词引来口水仗。巧的是,没过多久,巨人网络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投放的“屌丝”网游广告遭遇停播。理由是,在美国广告、传媒界有规定,一些俚语以及不雅之词会被技术手段过滤掉。

“有的网络语言反映了时代进步,值得肯定;但有的网络语言粗俗猥琐,绝不能当作文化的进步,如‘屌丝、装B、逼格’等。”为此,上海政协委员张怀琼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制定相应的语言文字保护条例,加强对汉语的保护。

不仅是语言污染,一些粗俗化表达已经在互联网这个公共语境中形成了语言暴力。它们从网上走到网下,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同时在公共传播中被不断强化,在刷屏时代形成一波波的刺激,从闻所未闻变成被动接受,进而成为主动使用。谁若不知道、不会用这些词就显得很落伍,追不上“时尚”。

“ 语言的使用存在边界,私人聊天语境内,语言的使用可以相对自由随性。但在一些比较正式的语言使用平台和语境内,需要注意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教授李智解释,网络用语一旦出现并相对稳定下来之后,有褒贬之分,使用时当然要注意语境。

出新不能少了规范

“不必将网络流行语视为断送中华文脉的洪水猛兽。宏观上无过分干预的必要,微观应用方面却不可置之不理。媒体应用的规范、教育领域的节制、出版行业的谨慎,是避免部分粗俗网络流行语污染社会文化,保持语言规范与文化健康的关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4网络语象报告》指出。

事实上,国家语委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要引导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打造社会语言生活监测平台,跟踪研究语言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发展,形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社会氛围。

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国外也有不少经验。英国早在1996年就提出要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管理,政府引导下的语言文化自由带来了英国语言文化产业的繁荣;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都有负责维护本国语言规范的机构,在努力保留有价值的创新词汇的同时,也提供规范语言的标准,以保证本国语言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德迅网 » 网络语言也要讲规矩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