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永远是给予作家写作灵感的重要源泉。无论故土是贫瘠、静默,亦或是富饶、喧哗,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和故乡之间天然会形成一种血脉相连且无法阻断的内部关联。对于从沂蒙山走出的散文家厉彦林来说,亦是如此。即便他已经离乡入城多年,但故乡的影子却从未远离他的视线。在创作中,他始终连接着故土的地气和天光,传承着沂蒙文化的仁义和善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故乡依旧是他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纵观厉彦林的散文创作,不难发现,他始终都在以淳朴自然而又韵味悠长的文字回望着故乡,书写着如酒般醇厚的乡情和暖心的亲情,并搭建起自我与家乡的血脉关联,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并以新的沂蒙精神和人民性艺术品格感染着广大读者。
诚然,文学首先是个人化的审美活动,作家借助文学这一载体表达个人情感和自我的生命感悟。但个人经验的书写却又绝非文学的全部使命,传递与人民群众和时代共通的大众经验,才是文学介入现实、反映现实的题中之义。通过读最近刊发于2018年第11期《北京文学》的散文《城市低处的灯光》,我们看到厉彦林转向了与大地与人民性更密切联系的书写,从个人化的沂蒙文化体验向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城市中的社会底层生存群体关注。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夜登济南东部高新区的菠萝山山顶,在山顶处凝望城市的低洼,从空间的高低、夜晚灯光的强弱这一角度切入,在赞美城市高处灯景璀璨绚烂的同时,留心到了城市低处迟钝幽微的光亮,书写城市底层的鲜活世界。
正如《城市低处的灯光》中所写:“就空间而言,高处有高处的威仪,低处有低处的风景。低处自然有独特的个性,同样有令人敬畏的精神与力量!”生活在城市低处的人们有其自己的生活形态和方式,他们虽然困难、弱势、辛劳,却也拥有自己的快乐。厉彦林对乡村的赞美是从一草一木开始的,他对城市的欣赏也是从描写底层的鲜活世界写起的:当夜幕降临,在工地上打工的汉子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他们敲击着铝皮饭盒前去吃饭的噪杂声,混合着相拥买酒的吆喝声,叫醒了星星点点的灯泡。在微弱又迟钝的灯光下,有小商贩夸耀着自己的手艺,有男人对女人斥责的幽默化解,也有人们在谈论自己职业时洋溢的乐观和自信。作者用白描的语言将这些看似平凡又琐碎的生活描绘的有声有色,富有韵味。正是底层中这些鲜活灵动的音符构成了城市中的重要章节,也正因为这种原生态的、真切的生活存在,人们光怪陆离又悬浮的生活才有了根基和落脚点。
城市低处和乡村低处的风景有其共通之处,二者都展现着鲜活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在对它们进行描绘时,作者的写作视角或许转变了,但其中流淌的人文关怀始终存在,是从乡土大地深处的精神写作到城市低处、精神深处的人民性写作。乡土是厉彦林散文的重要母题,沂蒙文化带给了他深厚的文化养料,可以说,沂蒙山既是作者的现实故乡,也是他的精神故乡。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眷恋极大的影响着作者的人生观和写作观,以至于作者在融入城市生活以后,依然会以“外乡人”的惺惺相惜,关注进程农民工的问题,在散文中流露着对城市底层的独特情感和关怀。在《城市低处的灯光》一文中,作者写道:“当代中国,困难的群体,农村有,但最困难的却是在城市的角落。尽管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正在健全,但是夹缝和空白点难以根绝。”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更多的集中在城市,集中在城市的高处。大量的进城农民工给城市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和新鲜的血液,城市的缤纷多彩、五光十色离不开他们的血汗,然而对这些流动的人口来说,微薄的薪水、上调的物价、子女的教育等等问题依旧困扰着他们。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重污染、高风险的工作岗位上透支打拼多年后,最终只得无奈地带着一身病痛回到故乡,然而那里早已没了他们的土地。正是因为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与乡村经验,使他敏锐地观察到了社会问题背后城乡的二元结构和发展的巨大差异,在大多数人都仰望高处的时候,作者选择了向下观察低处的风景,因为或许在那里生活着的,就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兄弟姐妹、远方亲戚。作者持守的底层关怀使其文字富有温度,同时也在提醒着读者们,也许社会的分层是常态的,但我们应当用同情、理解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去善待他们。
作家阿来在其长篇小说《空山》中写道:“这么凶,这么快,这就是时代。”快节奏的消费时代让一切信息都来的十分迅猛,在如此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膜拜金钱至上、娱乐至上的文化中,人心的变异令人咋舌。在散文《城市低处的灯光》中,作者夜登无人的山顶,与喧嚣的世界拉开了距离,呼吁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坚守自己的内心,疗救自我的精神世界。作者由俯视城市一角的风景谈起,联系到当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当我们在追逐名利与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应当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就像文章中写到的:“多往低处走走,多往平凡中走走,能连接‘地气’,就不会冒‘傻气’和‘热气’。”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厉彦林先生从沂蒙故乡写作到城市底层的精神探寻,打通了乡土的“地气”与城市的“地气”,其人民性情怀是一以贯之,是不断深化、生长的。
文学是服务于人心灵的艺术,作为文学体裁中形式最为自由的散文来说,一篇优秀的散文的确能够起到滋养人的灵魂的功用。现如今,时代的洪流席卷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快节奏城市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而厉彦林却选择慢下来,用清新、自然、饱含真情的文字守住自己的精神故乡,开拓出一片满是鲜花、虫鸣和清风的文学园地,为我们迷失的灵魂找到一片宁静的栖息之所。他在以最本真的文学视角去观察城市的同时,始终持守着人民性写作的思想品格与精神关怀,并在文字中浸润着他所传承和创新的沂蒙精神,这无疑体现出他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底层代言的勇气和担当。文中所描绘的济南城市一角的风景,其实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感召着我们以同情之理解的姿态去面对我们生活世界中低处风景,去接连最平凡、最本真、最粗粝而又最坚韧的中国大地,与中国乡村与城市的“地气”相连接,获得生命真气的灌注与滋养,正如文章中所说:“往往风景在低处,灵魂却在高处。”(作者:张丽军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璇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郑浦丽、胡洪林)
- 刘慈欣写作是在电厂上班时完成?国资委回应
- 福田摄影与摄制报名费用要多少钱
- 福山交通开展新媒体时代新闻写作与宣传培训
- 合肥代写可研报告最新报价多少钱?撰写商业计划书
- 河南30万人赴省考 秋心拆两半野猪毁田等题目遭吐槽
- 2019河北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解读
- 高考语文偷分技巧不看后悔 最新高考语文偷分小妙招
- 作家林卓宇赴美攻读创意写作 期待写出自己的文学
- 高中英语知识点与易错点归纳
- 第四届《红豆》系列中小学校园文学创作征文大赛启动
德迅网 » 连接城市“地气”的人民性写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