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政府、机构、企业、媒体网站和数据库、个人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等等之中,如何判断哪个是“权威”、“可靠”的新闻来源?目前已知的和可以想象的做法,包括通过对海量历史内容的检索和互相验证,形成对信息来源可靠性的评判;判断某一“新闻事件”是否真正发生,可以监控与之最相关领域的媒体、个人和机构的反馈,尤其通过那些可信度较高的个体的反馈加以判断;甚至依据地理位置,从周边大量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的反应得出判断… 这些依赖于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工作,电脑显然都比人更加胜任。
但是,人类记者和机器人记者最大的区别出现了:除了相对被动地搜寻现存信息以外,人类记者还可以主动调查和核实信息:联系当事人、可能的知情人或相关专家,通过人际交流实现对信息的证实或证伪。新闻归根到底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记者的最大价值也就体现在人际交流的能力。除非电脑演进到可以与人类主动、无障碍地交流,甚至通过智慧、心理的较量从人类身上获得后者本来不愿提供的信息,这将成为人类记者不可替代的最后一块阵地。当然,如果电脑真的发展到全面“智压人类”的地步,那也就是“天网”统治世界、毁灭人类的时候了。
至于在常识、直觉、同理心(empathy)、感召力、职业道德等等对于广义的新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能力和素质方面,更是很难想象电脑能够在可见的未来替代人类。
这样看来,依据远超人类的强大计算能力来获取、筛选和分析数据是机器人的强项,新闻业与之相关的工作也正在被电脑不断取代,这对新闻行业整体的时效、准确、客观性提升大有帮助;但是,在可见的未来,即便是在纯粹事实性的新闻报道中,电脑仍旧难以完全取代人类记者。
也许未来的新闻机构不再需要动辄几十人、数百人的“大平面”办公室,会在一定程度上以大型服务器机房甚至是“云计算”取而代之,但在一些关键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环节上,经验丰富的人类记者编辑仍旧将占据核心的地位。诸如观点、分析、评论、调查等更加复杂、涉及人类主观意识的新闻形态,在未来很久一段时间内都必须仍旧由人类记者编辑负责——除非这些形态乃至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行业,因为市场需求的变迁而先行消亡。
在新闻这样一个面临巨大冲击的行业,上述结论未必能给从业者多少安慰。但是至少,它提醒我们不能放松职守。电脑会让我们中的很多人失业,但不会是全部;电脑替我们做了很多累活苦活,但最重的责任,仍旧需要我们来承担。
说到这里,是否可以请中新社和新浪网至少把“波士顿枪击案”的错误网页删掉?(文章来源:FT中文网)
(责任编辑:HN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