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川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新闻部 杨瑞洁民生新闻的出现是业界繁荣兴旺的表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接纳采用。作为一种新闻状态,民生新闻是对新闻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和丰富,它的写作
陇川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新闻部 杨瑞洁
民生新闻的出现是业界繁荣兴旺的表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接纳采用。作为一种新闻状态,民生新闻是对新闻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和丰富,它的写作特点和规律也一定与传统新闻有所不同。在此,本人就民生新闻的写作“蜻蜓点水”式地归结一下,并结合自身实践谈一点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民生新闻的定位
(一)风格定位。民生新闻独特的理念和优秀的品质,使之极大区别于传统的动态新闻,它以平民姿态说百姓事、讲百姓话,实现了对传统新闻报道对象的转型、内容的调整、形式的变化。
(二)表达方式。民生新闻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有两大变化:一是叙述的角度不同。传统的动态新闻报道都是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它的视角不再是宏观的,而是微观的。二是它不再采用传统新闻中的经典写作方式,而代之以故事化、情景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注重所叙述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
(三)语言方面。新闻语言风格由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栏目价值取向决定。由于民生新闻的民本定位,为民服务意识,导致了它的语言具有消解绝对权威的平民特点。与传统新闻相比,民生新闻把受众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纳入传播效果的考察范围,更注重传播中使用语言、文字符号的口语化。
二、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视野狭窄,个别题材平庸琐碎。由于是摸着石头过河,经常会对一般性的邻里矛盾、卫生脏乱差、火灾车祸等题材不厌其烦地报道,内容流于浅显、琐碎,无论是记者还是观众,会慢慢地失去最初的热情和新鲜感。
(二)部分报道粗糙浅薄,缺乏深度。民生新闻不仅要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大家这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如今,不少民生新闻一味报道群众生活中的琐事,诸如煤气涨价、公交车改道、柴米油盐等内容。虽然这些新闻报道来自于民间,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也让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但由于内容较浅、琐碎,很难长久吸引大众,尤其无法吸引社会主流人群的关注。
三、民生新闻的写作技巧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生新闻报道,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读者关注的民生新闻已经从低层次向更高层次过渡,民生新闻应该有更广泛的领域,人们需要更多、更有广泛社会意义和一定影响力的民生新闻。因此,民生新闻报道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拓宽题材选择的广度,提升新闻报道的品格。
(二)真心服务,不嫌“鸡毛蒜皮”。社会新闻着眼点要小,但有些新闻看似鸡毛蒜皮,其实也有一定的新闻可挖,比如下水道常堵,怎么解决。现在房产都是个人的,如果要每户交钱请专业公司来疏通,钱就很难收上来,变通的办法就是从每户的住房维修基金中扣除,由社区上门做工作,问题相对要好解决一些。如果形成一种常态,遇上类似新闻就可以不到现场报道,和相关部门联系一下,在新闻中通报一下就行了。鸡毛蒜皮的事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民生新闻的一部分。切不可忽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冷了老百姓的热情,断了新闻的源头。
(三)民生新闻的报道要善于运用群众的语言报道。要利用网络能听、能看、能互动交流的优势,善于让群众在报道中多发出自己的声音,用群众朴实本土化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事;要注重沟通交流,用群众乐意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多一些“民味”,自然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要用心倾听,关注普通群众关心和议论最多的话题,把具有典型意义和群众身边事件作为题材,让群众诉说真情,发表感受,激发普通群众参与的兴趣和关注的欲望。要把那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政策、决策部署“解读”,“翻译”“转换”成生动鲜活、浅显易懂的语言,用信得过的典型、看得见的事例、贴得近的方法加强教育和引导,让群众更加容易地接受和掌握,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
(四)立足本地,想民众所想,表达群众的呼声。新闻题材一定要从老百姓自己的生活中来,要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生产等生存状况。发挥地方媒体的地区传播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把握好当地的社会文化形态,并与节目的采编相结合,使节目风格吻合当地的百姓收视习惯和需要,形成亲切地道的本土风格。
贴近百姓生活,切实为百姓解难。民生新闻要为老百姓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例如,国家出台一些新政策和法规,老百姓受认知水平所限,有时并不完全理解,这时媒体就应该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把政策、法规宣传得深入民心,同时在解决老百姓遇到的困难时,更应以一种平等的态度积极参与到新闻事件当中,热心为老百姓办实事。
(五)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开展舆论监督是要促进社会秩序健康稳定,但是如果监督不当,就会造成一些新闻失去报道价值,甚至失实,使受众失去对媒体和记者的信任。所以对于记者来说,要加强自律,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失去新闻记者本身应有的科学严谨和客观的态度,不能盲目地站在百姓一边,要对报道的双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正确处理好用事实说话和主观判断的关系,为受众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报道。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对待报道内容。要以高品位为广大观众提供健康丰富的新闻产品,从而提升民生新闻在和谐社会构建体系中的价值。
中国财经新闻网
王婷仪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