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在皮村写作的他们

  浙江在线4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史春波 )“一个人的时候,我体会着孤独,是不是只有迷茫,我看不清楚……”

  路亮,这个曾经的煤炭工人,他弹着吉他,给我们唱起他自己写的歌。“明天你来,就能看到我的演出。”

  范雨素一夜走红以后,打工文学也从底层走到了公众的视野。

  昨天,就有知名的网络公众号来到皮村,想给这些打工者们开辟专栏。

  这个群体,即使是在这个每天听着飞机呼啸的北京城边村,过着漂泊的生活,即使是在困苦边游走,他们也从没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写的是自己的故事

  自从做了志愿者,艺术研究者张慧瑜就几乎每周坚持去皮村上课。他牵挂那些特殊的学生们。

  他从城区出发,需要开两个小时的车,准备一天的课。

  每周日的文学课是从7点半开始的,大家围坐在一起,读诗歌读小说。张有时候也会到皮村吃饭,在小饭店里,和工人们一起吃面。

  文学小组里,人不多,一般是十来个,有时候只有几个。有的要上班,听一会就要走。

  能够发表文章,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鼓励。他们中有的还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稿子。

  有一次,范雨素的一篇文章发表了,拿了1000多元稿费,她去买了一些吃的,大家一起庆祝。

  每年的开课和结课,他们都会聚一次,有时是AA制,有时是老师请客。每年,文学小组还会打印出一本文学作品集,有诗歌也有小说。

  这些文章大多写自己的经历,写留守儿童,写他们生活的村庄,写父母,也写爱情和梦境。

  “因为来自一线生活,所以写的特别能打动人,特别能引起共鸣。”张慧瑜这样评价。

  他一直认为,生活在底层的打工者,他们也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讲述自己的故事,过去和对未来的向往。

  多写自己的故事,真实的故事,成了这个文学小组的灵魂。范雨素的成名作《我是范雨素》就是一个例子。

  打工时也要带上词典

  这个群体有太多的故事。比如郭福来,一名和十几个工友住同个工棚的工人,枯燥的时候只能逗着老鼠玩,他写的诗歌小说已经发表了五十多篇。

  每次出去打工,郭福来总要带上词典,一边写,一边查。

  那天,他离家来北京,住进了皮村,发现忘了带词典。他就到工友之家图书馆借了一本,每天放在床头,每天都要翻几页。

  在他们中,最有名的还是胡小海。这名出生于1987年的打工诗人,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打工十余年,眼下在皮村生活。

  范雨素也喜欢他的诗歌,就在十几天前刚刚对他说,觉得他写得特别好,“有火的潜质”,小海却摇摇头。

  小海写过一首《中国工人》,大家都很欣赏——“那里长满了垒如长城的中国工人/长满了漫山遍野的中国工人/长满了手握青铜的中国工人/长满了吞云吐雾的中国工人/长满了铁甲铮铮的中国工人/长满了沉默如谜的中国工人……”

  皮村的打工群体,其实,就是他诗歌里的写照。只不过,要更多了一些浪漫的色彩和精神的追求。

  皮村打工文化博物馆门口贴着一张工人群像图,他们各自的梦想,在这里发芽。

在皮村写作的他们

  1. 我相信你,但我更相信支付宝
  2. 2020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从“两会”看申论
  3. 2020京考申论热点:从“两会”看奋进中国的发展:制造强国梦
  4. 公考申论热点:以申论视角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键
  5. 公安队伍修炼内功 成立反恐应急训练基地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相关推荐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