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节目更好看,创作团队注重深挖细节,搜集了大量有关马克思治学、生活、爱情、论战等方面的细节材料,有机地融入节目中,让节目更加有血有肉,不枯燥、不晦涩。例如,为了展现马克思勤奋好学的特质,节目组从德国作家梅林撰写的《马克思传》中找到相关记录——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求学期间,一年的专业书籍阅读量比一般学生数年都多。而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找到更多细节:为了更好地钻研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写作之余,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和钻研数学,自学了微积分;在写作《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时,为了能更直接地阅读俄国的统计数据,已经52岁的马克思开始学习俄语,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就可以自如阅读俄语资料了。这些细节为马克思一生涉足多个领域并在涉足的每个领域都有独到发现提供了生动注解。
严谨的逻辑讲述、巧妙的故事穿插,让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既系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全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又塑造了立体丰满、可亲可敬、充满魅力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的伟大人格、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得到充分彰显。
(二)气质精准定位
理论节目要提升引导力,影响青年一代,既要注重阐述的逻辑性,又要注重节目的生动性。打造一档充满青春气质的理论节目,是创作团队对《马克思是对的》的定位:希望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讲述方式,吸引青年人的关注;力求让节目成为一堂励志课,也成为一堂能够激发人们兴趣、引发人们思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知识普及课。节目组特别邀请了5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担任主讲嘉宾,以增强节目的权威性、可信度。同时,还从全国各大高校筛选出5位深受学生欢迎、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青年教师,同理论大家一起担任主讲嘉宾,强化节目的互动性、交流感。
除了邀请理论专家、青年教师担任主讲嘉宾外,《马克思是对的》节目组还从北大、清华、南大、复旦等高校挑选了28名优秀青年,作为参与节目的“青年代表”。节目中,他们讲述故事、与嘉宾交流互动、朗诵诗歌,表现亮眼。“青年代表”中的很多人都有参加各类演讲比赛的经历,互动发言积极踊跃,故事讲述生动流畅,诗歌朗诵声情并茂,充满感染力,彰显了节目的青春气质。
不仅如此,参加节目的现场观众也都是来自高校的青年学子,他们与场上的“青年代表”形成呼应,散发出浓浓的“课堂”气息。他们带来青年人的视角、青年人关心的话题,与嘉宾交流对话,谈感触,谈疑惑,更能引起青年人的共鸣,成为节目的又一大亮点。
节目的参与者是青年人,目标受众是青年人,制作团队也主要是青年人。《马克思是对的》主创团队绝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他们与青年受众群体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共通,这让节目更容易被青年人接受和喜爱。此外,创作团队还组织年轻的专业人员创作了主题曲《你的名字,我的力量》,以“我”为视角的歌词和轻快的旋律进一步拉近了节目与青年人的距离,赢得网友纷纷点赞。
(三)表达全面创新
理论节目缺乏新闻性,又不具备娱乐性,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每一个环节都创新到位。《马克思是对的》节目策划之初,创作团队全面搜集国内外理论节目,并组织观摩、研讨活动。在此基础上,收集不同的策划方案,取长补短,形成基础方案,再经过论证、打磨、完善,确定最终的流程和形态。在表达方式上,该节目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通过创新内容的表现手法,增加节目的可看性。作为理论对话节目,仅仅采用专家讲述的方式显然会令观众感到枯燥。为了让节目内容更加通俗易懂,节目组经过反复论证,决定采用手绘动画的形式呈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以简短的篇幅和直观的形式帮助观众理解。例如,在主讲嘉宾阐述《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时,节目通过手绘动画呈现了《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观点,让观众一目了然。手绘动画除了用于理论阐释,还运用到故事讲述中,如讲到马克思在《莱茵报》的工作经历、马克思与不同哲学流派代表人物之间的论战时,节目也是借助手绘动画再现当时的情景,让节目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此外,节目中还运用了“小黑板”等网络上常见的表现方式,使节目整体风格年轻化,符合年轻观众的收看习惯。
第二,通过丰富流程的环节设计,让观众耳目一新。节目组在演播室专门设计了“互动提问区”和“故事讲述区”,每集安排7位“青年代表”讲述马克思的故事,与主讲嘉宾互动交流,取代了主持人串场或配音的传统方式,既为节目增添了青春的气息,又给观众很强的代入感,让理论节目“活”起来。每集节目片尾还特别设计了“致敬马克思”的诗歌朗诵环节,通过朗诵马克思的代表诗作,向伟人致敬,诗歌朗诵短视频在互联网推送后迅速刷屏,增强了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三,通过逼真的舞美设计和场景还原,提高节目呈现效果。节目组经过反复设计和论证,最终确定了实景化的舞美设计方案:实体书架与外文书籍模拟出19世纪古旧的图书馆,环形阶梯式的观众区布置在大屏与灯光的配合下,又营造出一种富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欧式课堂氛围,让现场观众身临其境,仿佛回到马克思生活的年代。
第四,坚持全媒体传播的思路,扩大节目影响力。除了在网络直播完整的节目,创作团队还为每一集节目制作了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版本,并将手绘动画、诗歌朗诵、主题曲等精彩内容进行碎片化拆分,在新媒体平台推送。这些短视频契合当下受众的观看习惯,为节目赢得了较高的网络人气。
(四)组织高效有力
《马克思是对的》节目从策划到正式播出只有两个月时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创作团队组织上百人的团队,有序调度,协同作战,高效运转,为节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来说,组建了文稿创作组、现场摄制组、技术保障组、后期剪辑组等多个小组,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全力投入到节目制作中。
对创作团队形成巨大挑战的是内容的把握。在打磨脚本的过程中,创作团队对马克思的事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全方位搜索和整理,形成节目的框架结构。为确保每集节目内容严谨准确,创作团队查阅了原著和相关解读,分头搜集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更是不胜枚举。对于重要的理论观点,节目组请专家做梳理,提供素材,再组织文稿创作组用电视语言进行通俗化表达。形成脚本后,再请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把关。为尽快完善脚本,给录制和后期制作留出更多时间,创作团队对文稿逐字逐句推敲,前后打磨十余遍。有了成熟的脚本,录制效率得以大大提高。成片完成后,创作团队又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一步推敲细节,打磨完善,力求节目逻辑严密、内容严谨、形式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