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媒体纪行式报道策划写作刍议
纪行式报道,即记者按照既定策划方案,一边行走一边采写的实地考察报道。纪行式报道是传统媒体区别于日常新闻类采访的重要报道方式,也是传统媒体新闻资源优势的最佳体现。如何在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实现纸质媒介与移动平台有效对接,实现文字、图片、版式、影像等诸多新闻元素的有机统一,最终使报道更具渗透力和竞争力,成为当下新闻界深入思考的课题。
全媒体 纪行式报道 非虚构 跨文体
纪行式报道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构成,也是传统媒体新闻优势的最佳体现,大型全媒体纪行式报道日益成为国内传统主流媒体综合实力的形象代言。如何从内容层面增加纪行式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从传播媒介角度探索纪行式报道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如何从新闻写作文体视角尝试纪行式报道的跨文体写作,成为新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纪行式报道策划写作的重要课题。
纪行式报道展示传统主流媒体的综合实力
纪行,是指记载旅行见闻的文字。中外历史上流传下来诸多纪行式作品的经典之作,比如郦道元《水经注》,徐霞客《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斯诺《西行漫记》,波伏瓦《长征:中国纪行》,余秋雨《文化苦旅》等。新闻领域所指的纪行式报道,简单地说就是以纪行方式进行采访报道,即记者按照既定策划方案,一边行走一边采写的实地考察报道。纪行式报道是传统媒体区别于日常新闻类采访的重要报道方式,也是传统媒体新闻资源优势的最佳体现形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型纪行式报道逐渐成为国内媒体展示综合实力、整合新闻资源、检验团队协作、加强创意策划的有效手段。200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时两个月,行程5000多公里,开展了“长城万里行”采访;2012年,大河报启动大型采访活动“行走大运河”,打捞因河而起的华夏文明元素,为大运河申遗呐喊助威;2016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全国重点新闻媒体共50余名记者组成采访团“重走长征路”,新闻记者以笔为枪,弘扬长征精神,讴歌时代巨变。大型纪行式报道所特有的全景纵深式现场感写作方式,不仅可以对采访客体的前世今生进行追根溯源,对新闻记者本身而言也充满了诱惑和挑战,对广大读者更是有着极强的阅读吸引力。从重走长征路,到长城万里行;从寻访茶马古道,到穿越丝绸之路;从寻根黄河,到行走大运河……这种追访考察类大型纪行式报道,给读者打开了一条历史与现实的通道,已经成为众多传统主流媒体聚拢读者人气、赢得资本运营与商业投入的重要阵地。
多年以来,河北日报对大型纪行式报道可谓深耕厚植、情有独钟,推出了一系列重头报道,在常规新闻报道之外建构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推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太行山纪行”“千里棉乡行”等纪行式报道。进入21世纪以来,又组织策划了“民间文化探寻之旅”(2003年)、“走长城·河北长城文化纪行”大型系列纪行报道(2004年)、重走“赶考”路纪行式报道(2004年)、踏访千里“无人区”系列纪行报道(2005年)、“寻访燕赵古镇”系列采访报道(2005年)、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强省之路”(2007年)、河北“红色足迹”大型纪行式采访报道(2011年)、全媒体大型纪行报道“记住乡愁·寻访河北传统村落”(2015年)、“流动的文化·行走大运河”纪行式全媒体报道(2017年)等。经过在新闻实践中多年的探索和尝试,经过几代新闻人不懈的积累和沉淀,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采访活动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新闻报道写作经验,在全国媒体的同类报道中可谓独树一帜。
扎实的采访和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条件。对于纪行式报道来说,只有深入一线扎实采访,才有可能抓到“大鱼”“活鱼”,写出的稿件才能有温度接地气,也才更有说服力。除了生动鲜活的现场感之外,对于厚重主题的深度开掘也是纪行式报道的关键,如果立意不高、开掘不深,纪行式报道就难免显得粗糙平淡、不痛不痒。①比如,2005年河北日报推出纪行式报道“寻访燕赵古镇”,采访历时一年,踏遍河北知名古镇,真实记录了它们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脉络,《斜风细雨过天长》《泜水源处觅芳踪》《苇岸荷风太极城》《尧帝故里寻遗风》……不只完成了一次系统的燕赵古镇大检阅,也以此为线索展示了河北的文化魅力,弘扬了燕赵文化精神,为人们了解河北、走进河北亮出了一张闪亮的名片。
区别于日常新闻类采访报道的跨文体写作
纪行式报道的采访区别于日常新闻类采访报道,具有明显的“非事件性”特征,基本上没有太多即时性、突发性的新闻要素,且采访时间长、空间跨度大,报道的体裁与内容的新闻属性相对较弱。
河北日报的各种大型纪行式采访具备纪行式报道的基本特征,即采访活动持续的时间长、跨度大,虽然纪行报道的新闻要素相对较弱,但是采访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却不断拓展延伸。比如“走长城·河北长城文化纪行”系列报道,从河北境内明长城最东端秦皇岛老龙头出发,到最西端张家口马市口结束,历时三个月、行程近2000公里,完成了在这道古老文明身躯上的行走;“寻访燕赵古镇”历时一年,走进燕赵大地上50座古老而历尽沧桑的城镇,触摸到河北那深邃而久远的历史的天空;踏访千里“无人区”先后走过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多个县(市),采访了上百位专家、亲历者、见证人及其后人,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千里“无人区”发生的一幕幕历史事件的细节。
在西方的新闻写作实践中,纪行式报道被称作“Travelogue Journalism”。纪行式报道的体裁灵活多样,最初多采用“日志式”纪行,后来渐渐演变出叙事铺陈性纪行、考察调研性纪行、人生体验性纪行等形式。②
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采访在报道体裁上也进行了多种尝试,创新了纪行式报道的表现形式。既有类似于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大文化散文式纪行,比如“民间文化探寻之旅”系列报道中,作家梅洁创作了《民间艺术瑰宝:蔚县剪纸》等文章;也有“日志+随笔”的纪行式报道,比如“走长城·河北长城文化纪行”系列报道,开篇是简短的日志式记者手记,接着是用散文随笔手法创作的正文;既有完全用新闻手法表现的纪行报道,比如踏访千里“无人区”大型系列纪行报道,通过寻访亲身经历过“无人区”悲惨生活的当事人、目击者,佐以史料典籍中的有关记载,讲述刻骨铭心的历史往事;在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强省之路”采写过程中,则首次尝试在新闻综述中融入电视政论片的视觉化写作和思辨色彩等元素;③在“流动的文化·行走大运河”纪行式全媒体报道中,则借鉴非虚构写作手法将新闻纪实和散文随笔完美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