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徐则臣:运河一直是我写作重要的背景

  中新网北京12月29日电 (记者 高凯)“我写运河十五六年了,我的文学、我的认识向前发展是沿着运河发展的,所以运河一直是我写作重要的背景,也是以文学方式认识世界有效的路径。”徐则臣这样形容运河对于自身创作的意义。

  29日,徐则臣携长篇新作《北上》亮相千龙网“行走文化带”主题沙龙,对话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教授陈喜波,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中,讲述千年文脉大运河的故事。

  徐则臣此次携新作《北上》亮相,展开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画卷。谈到书写运河的情缘,徐则臣回忆他在运河岸边的童年,“对农村孩子来说,水就是我们的天堂,那个时候没有变形金刚,没有超人,连电视都没有,没有现在任何孩子能玩的娱乐设施。但是我们有水,可以打水仗、游泳、溜冰、采莲……”

  《北上》由徐则臣潜心四年创作完成。

  “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大水汤汤,溯流北上,书中故事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

  为写作新书,徐则臣实地走访大运河,在通州段走访期间,北京市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教授陈喜波陪同徐则臣并为他解释了河道古今变迁和历史内涵。

  陈喜波认为自己的工作是解开过去的历史,并将其拼合成完整的框架。而徐则臣所书写的,却是将历史活化,而这些文学影视作品往往能够触动和影响人的心灵。陈喜波现场介绍了运河上具有宝贵价值的文物遗产,并为听众讲解运河与北京的渊源。

  他强调,大运河为北京城市带来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北京城与全国各地通过水网联络起来,从宏观层面上讲,大运河的作用是远超长城的。运河北端一直通向北京的通州,数里之外就可以看见云雾中的无数桅杆。至此,漕粮将会通过两个重要码头——土坝码头和石坝码头。根据陈喜波讲述,漕船抵达石坝码头,粮食经通惠河运入北京仓,而抵达土坝码头的漕船,其上的粮食将会存入通州仓。这两大码头在北京的文化内涵中是不可或缺的。

德迅网 » 徐则臣:运河一直是我写作重要的背景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