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其实,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会保存有一些照片、票据凭证、奖状奖杯、日记、账本等,这些也都属于档案的范畴。将这些档案按一定的方法分类整理,编写目录和科学保存,便是建立起了“家庭档案”。如今,在奉贤区南桥镇,正在进行着推进“家庭档案”建立的工作,在之前 “大调研”的基础上,为有需求、有特点的家庭建立专业的家庭档案。打开这些家庭档案,便能感悟人生春秋、见证社会变迁。请听本台记者赵颖文发来的报道:
[这样家庭档案盒子,我经常要的资料方便了。这分类的,这个就是证书……]
杨世权老人的家庭档案,整齐地排列在家中的五斗橱上,10只写有“家庭档案”字样的纸盒,分别标注着“发票”、“照片”、“健康”、“收藏”、“家谱”、“证书”等类别。打开每一只档案盒,都有一张目录铺在最上层,这是由杨老手写整理后、社区志愿者帮助打印的。从完整的家谱记录能够看得出来,杨老出身在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家庭:
[从我的父亲写开始,已经第六代了。]
说着,杨老取出一张老照片,拍的是他们家在奉贤青村老街上的老宅,已经有134年的历史,画面中,老宅大门上方有一块匾额,上面刻着“树德务滋”的家训:
[这个老宅已经134年。现在政府要用,建青村镇民俗风情博物馆,我们搬出来了,都给他们用。它标准安徽的建筑模式,四水归堂,四面的水留到中心,一共有一二三四四进。]
而借着出借房子、整理老宅的过程,杨老还找回了一些颇为有趣的记忆,收藏在家庭档案里:
[我们两个刚刚认识,谈了三年的通信记录。都是信!(情书)那个时候不是现在像这样的。笑声……]
[妻子:抽屉角落里的,清理老房子的时候拿出来的。
(1970年12月24号,这个时候您在哪里工作?)我在奉贤头桥,凤城那边,她在青村。半个月休息一次,两天,平时都靠信的,三十几封。]
下一站造访的,是80岁的沈吉明老人家。他退休前长期在文广系统工作,是一位热爱写作和收藏的老人。踏进沈老的家门,记者颇为吃惊:一室一厅的空间里,满满当当、顶天立地,塞满了他的收藏。打开一间间吊柜,积攒了几十年的手稿分装在数不清的文件袋里,这些收藏占据了家里大部分的储藏空间:
[比如说我现在小学里的成绩报告单都在,我初中里面的作业本,都在。(这些东西您为什么要存着?)我这个人热爱自己,热爱生活。还有一个,我意识到,我是搞收藏的,这个东西现在不好,但是过了一个时期就是档案了。]
社区工作人员借着这次做家庭档案的契机,帮他做个整理、收纳,但由于东西实在太多,第一批归档的手稿和各个年代的工作笔记本,整整二十几只档案盒,还只能算“冰山一角”。沈老最看重他收藏的这些手稿,钢笔和圆珠笔手写稿、钢板铁笔刻印稿、老式打字机稿、铅字排版稿、电子稿,非常齐全:
[最典型的,《金汇公社创作节目》。我写了好多剧本,都钢板的,珍贵得不得了,后来没有了。]
[歌曲《农业机械化道路宽又广》]
如今,在网络上依然能够地搜索到杨老在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这首《农业机械化道路宽又广》。听着激昂的歌声,轻轻翻开这本线装、钢印手稿,仿佛翻开的是历史的那一页篇章:
[我还担任奉贤广播电视台退休党支部书记,每个月组织他们学习的。我每天学习5小时,我看新闻,上海990每天听的,中午空中体坛,我足球迷!]
他还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博客和微博。这是一位“装得很满”的老人,屋子里满满的,头脑里满满的,心也是满满的。如果用时下流行的“断舍离”理念来看,沈吉明的生活或许装得太满了,需要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去取舍。但伴随了他几十年的这些“不舍”之物,每一件在他心中都意义非凡。“家庭档案”的制作,于这位八旬老人而言,就是对自己人生轨迹的一次整理,也是对他精神家园的一道守护。
以上由记者赵颖文报道。
- 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的透明科学Orvium介绍
- 私募通数据日报:西安市设立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
- Giiso:与猎牛网达成合作,AI写作技术日臻成熟
- 访谈第一排|秦朔:用商业文明重塑企业家精神
- 2018军转干申论文章写作: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 最新!上海少年儿童阅读报告出炉:除了武侠童话
- 新书关注“吃瓜群众” 刘震云却说我的写作才刚刚开始
- 新东方在线与剑桥雅思强强联手 《剑桥雅思真题集14》全国首发
- 渝北中学自编古诗报刊出炉 看初二学生如何在古诗词中探寻“诗和远方”
- 2019阜阳市三支一扶考试报名入口_报名时间_考试时间
德迅网 » 奉贤南桥镇建家庭档案 家谱、发票等见证社会变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