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80后作家,你们还在写作吗

80后作家,你们还在写作吗

张悦然、韩寒在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吉祥

时隔10年之后,作家张悦然推出了个人的长篇新著《茧》,出版社将在上海的新书发布活动安排在了上海书展现场。17日下午3点50分,距离活动原定的时间已经过了5分钟,上海书展最大的活动区中央大厅聚集了近千名读者,按照主办方的安排,与张悦然同时亮相文坛的韩寒,将作为当天活动的嘉宾,与张悦然展开一场名为“记忆中的80年代”的对谈。

这场对谈早在书展开幕前便因其巨大的明星效应而广受关注——两位同时因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名的作家,在时隔近10年之后再次同台,彼此又都拥有数量庞大的忠实粉丝,如同一位读者说的那样:“他们两个人站一起就是新闻。”

从文学天才到文化偶像

等待韩寒的间隙,主持人为了缓解现场读者躁动的心情,努力地用提问将读者带入对谈的主题——80后,以期引发共鸣,尽管两位对谈的嘉宾,此前多次表达过对此类身份标签的不认可。“80后文学”,这个来自批评家的简单命名,早在十年前就被青年作家们拒绝了,很难想象十年之后,韩寒和张悦然会在这样的主题下展开讨论。两年前,青年批评家张定浩在一篇谈及“80后文学”的文章中说,“他们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写作者,在商言商,所以也都渐渐对这样似是而非的帽子听之任之”。

韩寒终于到了。现场的躁动变成了骚动,上海人韩寒第一次出现在了上海书展的现场,随行的安保人员从人群中为他挤开一条缝隙,伴随着阵阵尖叫,韩寒配合地走到摆放书籍的桌子前,捧起一本《茧》,在镜头前露出了微笑。

“韩寒是文学的,同时又是新闻的。”评论家杨庆祥在书中指出过韩寒身份的多样性,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这种多样性,让韩寒获得了一致的认可。不过现场还是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就在韩寒落座的时候,一位中年男子朝他扔去一个盛满饮料的瓶子,并大声疾呼他对韩寒的不满。

两位作家彼此表达着自己的欣赏,词语中有台下粉丝期待听到的“变帅了”,以及韩寒抖机灵似的褒扬,“说变漂亮了,很俗”。

据说,韩寒方面将他出席活动的时间限制在了15分钟,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想要讨论“记忆中的80年代”如此宏大的主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主持人引导下,两个人聊起了彼此的近况,诸如相识经历、最新的电影打算。“我和张悦然都是从新概念作文比赛中出来的。”韩寒说。1998年,上海《萌芽》杂志社与国内七所高校联合发起举办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这次大赛在整个社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极为深远的影响。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被视为文学天才的获奖者脱颖而出,并就此走上创作的道路,成为“80后文学”的代表。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厦门大学教授谢泳在受访时表示,如果没有新概念作文,“韩寒、郭敬明等人也许可以在其它方面有更大的成绩,但在文学成绩这一点上,他们成功的可能极小”。

没有让这个时代的文学实现自我突破

80后作家借助文学走向了历史的前台,但就当很多人都以为这批作家中会诞生出经典之作时,他们却各奔东西,自行其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说,80后作家的代表韩寒和郭敬明的心已不在文学上,“像郭敬明,他的心在操作文学上,韩寒则成为了文学的票友,他喜欢的东西是别的”。

“韩寒、郭敬明有众多的文学追随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应该肯定的。因为他们毕竟使文学在一个萧条的,使年轻人放弃、逃离的境遇里,树起了两面旗帜,这点无论如何应该肯定。”陈晓明是最早撰写郭敬明评论的学者之一,他与韩寒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青春气息曾给了陈晓明发自内心的感动,“他们是一种类型化的青春写作,有一种强烈的青春气息。同时把他们这代人新鲜的经验和感知世界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下转A10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

德迅网 » 80后作家,你们还在写作吗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