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记贵州省黔西县86岁老党员李元章

24

李元章在写作中

耕耘墨苑意志坚,旧情心事绕心田。

青丝不悔秋霜染,银发仍痴春色鲜。

笔耕一生传美誉,两袖清风效英贤。

夕阳好景多珍贵,晚节芬芳最值钱。

这是贵州省黔西县老党员退休教师李元章写在他的报刊《剪贴本》扉页的一首诗,道出了一个耄耋老人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他视事业如山,热爱新闻写作不断奉献的真实写照。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几十年如一日,用笔记录了祖国及黔西变化的点点滴滴?

按照约定,五一过后的一个午后,记者来到李元章家,去参观他多年的写作成果。进入客厅,映入眼帘的是柜子上的书、奖杯,还有桌子上的花草等,尤其是客厅墙壁上一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字画格外引人注目。这场景充满了书香之气,彰显出了主人是一个为人正直、性格开朗、和蔼可亲的文化人。

在李元章老师的热情招待下,我们一边吃点心一边谈起他过去与现在的一切,从他的言语中感觉到,他很感恩共产党、感恩祖国。他说:“正在准备写一篇‘感恩我亲爱的祖国’,为祖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文章。”

出身贫苦 不忘党恩

回首往事,李元章老师侃侃而谈,他1934年出生在贵州省黔西县中建乡的一个贫困家庭,旧社会时期他一家人全靠做点小生意,卖粑粑豆腐维持生活,从10岁开始,便经常同哥哥李元成去背煤炭、打柴烧,与不到10岁的妹妹李元芬卖水豆腐,过着缺吃少穿的艰苦生活。

然而,尽管家庭经济困难,父母还是供他们兄妹到学校读书,小学毕业后,由于无钱去外地上中学,只好在当地读了3年的私塾。

解放后,在共产党的关怀下,他参加了工作,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还当了10多年的小学校长,任了5年的行政秘书。

“古人言:‘知恩图报,有恩不报非君子,人生在世切莫忘本’。”李老师告诉我们,由于不忘党的恩情,他除了搞好教育教学等工作外,还抽时间写宣传报道,宣传家乡的发展,见证祖国的变化。

1958年,李元章老师在重新区公所当秘书时,第一次写了一篇标题为《山村农民办起了夜校》的新闻稿件,被《贵州日报》采用,当时的区委书记很重视宣传,为了鼓励李老师,专门召开干部大会表扬,并现场读了这篇稿件,让李元章老师倍受鼓舞,从此他深深地爱上了新闻写作,这一写,60年来从未停止过。在工作期间,他写的教学论文及新闻稿件有38篇分别在省、地、县报刊上发表。

辛勤耕耘 讴歌家乡

1993年退休后,李元章老师退休不退志,老典型谱新篇,他握着手中的笔,背着照相机,从事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同黔西人民同歌同乐,在人民的“沃土”中辛勤耕耘,歌颂家乡的新人新事与发展变化。

他写的《雨朵老农心里话》、《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卖烟不受窝囊气了》、《儿媳计生,公公发奖》、《加强乡镇人大建设的几点建议》等文章分别获省地县一、二、三等奖,干部群众都亲切的称呼他为“黔西的老记者”。

李元章老师说,“总想多写点东西,把我们贵州、毕节、黔西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让更多的人知道毕节,让更多的人认识黔西,为黔西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做点贡献。”

回顾60多年的新闻报道历程,李元章告诉我们,新闻写作一定要深入基层,到老百姓中间去,到生活激流中去采访、去体验,才会写出生动的稿子。

记得有一次,他去采访贵州省黔西县花溪苗族彝族乡丰坪村彝族同胞靠科技种植、养殖致富的新闻,车到重新后,由于公路被洪水冲毁,于是步行几十里路到丰坪村,摄下了《科技富丰坪》、《科技养猪致富的吴大妈》、《瓜棚里老人的笑声》等镜头;写下了《山歌宣传队》、《四退准生证》等报道。

其中《四退准生证》获贵州省好新闻一等奖。这些年来,李元章老师每年都要挤出上千元钱订阅各类报刊进行学习,研究版面及写作特点,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同时,提高用稿率。

摆谈当中李老师停了下来,招呼我们喝茶,带领我们来到他的书房,只见书房的墙上挂满了各类获奖证书,书柜上放着多本厚厚的报刊剪贴本,以及红红的各种聘书。这些,全是李元章老师几十年来从事写作和收获的见证。

25

李元章老人获得的部分荣誉

李元章退休至今,共向全国各家新闻媒体投稿6800多篇,其中有2680多篇在《人民日报》、《中国改革者》、《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华合作时报》、《人民卫生报》、《贵州日报》、《当代贵州》等46家报刊、杂志刊发,共荣获国家、省、地、县级各类奖项56次。1996年被中纪委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新闻工作先进个人”。曾经连续14年被《贵州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9年获一等奖,2年获二等奖,3年获三等奖。2016年还被评为“毕节试验区最美老人”。

26

李元章获颁“2016毕节试验区博学才艺最美老人称号”

他还曾经被北京华夏文艺部、《法制日报》、《贵州工人报》聘为记者,被《当代教育》聘为记者、驻地编辑,被《贵州日报》、《毕节日报》、《贵州教育报》、《贵州监察》、《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等18家新闻媒体聘为特邀记者、通讯员。

李元章老师正因为这些骄人的成绩,原《贵州日报》群工部主任邱存双在短评《晚霞别样红》栏目中写道,“像李老这样年过古稀的老人,至今不辍笔者不算多,因为不多,李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杆、学习的榜样!”《毕节日报》组织采编的“三棵不老松”,赞颂李老师是“一棵伫立在时间长河中的不老松”。

守正创新 以正固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能获得这些赞许和这么多的荣誉,是党给我创造了条件,与党的关怀培养分不开的,才有机会享受晚年的幸福。”李元章老师感慨的说:“我虽年已耄耋,但我仍然把新闻报道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以年轻人般的青春活力不知疲倦地继续笔耕。一句话,‘爬格子’苦中有乐,每当辛勤的汗水凝积成一行行文字,心里便有不可替代的欢乐和满足,使我退休后的生活更加充满激情,更加丰富多彩。”

60年来,李元章老师用笔记录了祖国的变化。亲历了建国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祖国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p#分页标题#e#

改革开放后,神州大地,焕然一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事业日新月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带领全国人民实施精准脱贫,共同富裕奔小康,深得民心、深得人心,让世界刮目相看。回忆几十年的来的经历,我们分明感受到李元章老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

“这一切,使我为之而感动,我们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而感到自豪,让我歌未尽,笔难停。我虽年迈八十,但还要坚持践行一名人民教师崇高的理想,退而不休,青春常在,生命不息,运笔不止,让夕阳更鲜艳,继续为家乡的繁荣昌盛再作贡献。”

这,就是一位耄耋老人感恩党感恩时代的高尚情怀。

27

德迅网 » 记贵州省黔西县86岁老党员李元章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