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尚处于规划中的写作课,成为清华大学今年最让人瞩目的课程之一:据悉,清华大学将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并计划到2020年覆盖所有本科生。
这门“写作与沟通”课其实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逻辑性、说理性的学术写作,即便如此,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将其放入笼统的写作问题进行讨论的热情。写作何以成为问题?要知道今天可是个极大释放写作能量的年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交媒体的兴盛,让写作从产出到传播都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写作的门槛越来越低,参与写作的热情越来越高,互联网上写手林立、拥趸甚众,朋友圈中抒发心志、各显神通。从参与写作的人数、每天产出的海量文字、写作内容的五花八门来看,有人将这一时代命名为“全民写作”的时代。
然而,与“全民写作”几乎同时存在的是,写作在某些方面也明显存在短板:生搬硬套,东拼西凑,复制粘贴了事;或者是内容不够形式来凑,修辞堆砌,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文辞通畅都达不到。学术写作以外,广义上的写作也有不容乐观之处。写不好一张请假条、做不好一份会议记录,并非只是笑谈;书面表达中夹杂大量网络语言,不顾文体与语境地肆意生造语言、游戏语言,在今天的写作中也相当典型;当代文学出版物中,写作注水、文笔拙劣、语言粗俗化现象更是一度受到读者诟病。
这些深深浅浅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背景,让我们理解“写作与沟通”这门课何以引发人们关注。相较于之前更偏向文学素养培育的“大学语文”等课程,这门写作课对准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在实践与应用层面向前迈出了一步。但是,知易行难,将来在具体的课程开展上要应对的挑战并不轻松。因为客观地看,写作既是一个技巧问题,格式规范上有章可循,甚至在遣词造句、文采修辞上也有门道——所谓的文章之道;写作又不仅是技巧问题,不是讲讲应用文格式、归纳归纳学术论文规范就能解决的,写作从来不是孤立之事,它是阅读—思考—写作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英国哲学家培根讲过:“读书使人丰富,讨论使人成熟,写作使人精确。”信息的输出以信息的输入为基础,写作失范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阅读匮乏的结果。感叹写作水平下降其实和之前感叹阅读量贫乏是问题的一体两面。所谓浅阅读、读图时代,以及阅读的通俗化、娱乐化、鸡汤化现象,导致写作所立身的土地过于贫瘠。再进一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没有思辨能力,没有持续深入有效的思考,便没有清晰透彻的书面表达。朱光潜说“思想就是使用语言”,语言与思想具有同一性,所以,写作的不知所云背后暴露的是思考的孱弱。如果将思维的训练拱手相让,那写作训练就只能是在格式与修辞的边边角角做文章。从阅读—思考—写作的链条来看,解决写作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终要从整体提升。
当然,提升写作水平,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一门课程。广义地说,写作不是专业人士的特殊技能,而是一项基本能力,是一个人终生习得的能力。遗憾的是,很多人的语文教育到高考之后就自行结束。我们离不开写作,因为归根结底写作是一种表达与沟通,是建立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写作的基础要求是明白通顺、传情达意,再往上是风格打造,是语言焕新,是文化创造。是的,写作是文化创造的重要组成。我们之所以对大学写作课拭目以待,是期待它能用好写作训练的杠杆,推动更全面的人才培养;我们之所以对广义的写作提升热切关注,则是期待写作能回到清晰表达,回到忠实沟通,期待写作反过来倒逼阅读与思考,成为当代文化真正的建设力量。
- 13名海外作家参加上海写作计划
- 唐津公司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
- “慢写作者”余秀华:一年出几本书是浪费纸张
- 创作之路请怀揣“三颗心”
- 中江职中:聚名师力量 促全面提升
- 路遥的婚姻是一场不幸的人生悲剧,一如他的作品,给人以凄伤美
- 马继红:扎根人民 用心灵写作
- 苏德超: 武大“校红”让冷门课有“沸点”
- 到美国取经,这位大律师探寻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产业链债权的解决
- 教师资格高中思想政治练习题
德迅网 » 把写作视为一种基本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