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写作最佳状态

有一种好书,读起来酣畅淋漓,可令人废寝忘食,精神得到极大的愉悦。还有一种好书,打开就让人放不下,却又舍不得一下子读完,总想读,却又老是停下咂摸其中滋味。最近,我读《苏东坡》就是这样的感觉。这是一部厚实的大书,资料丰富,内涵充溢,境界阔大,情智饱满,文字多姿多彩,时有惊人之语,精神的力道很足。正好与坡翁的巨人体量相称,足可构成一门“苏学”。

此书是刘小川先生“品中国文人”系列的巅峰之作。我最早被“刘小川”三个字惊住,是读他发表在《小说界》上的《司马迁》《嵇康》《屈原》与《李白》等“品中国文人”系列,他“品”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曾被无数人讲过、评过并写过,他竟能以精妙的哲思、丰沛的情感、飞扬的文采,“品”出新意和深意,读来妙趣横生,又不失思想的光芒。

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们常津津乐道那些靠巧劲、凭聪明撞上了大运的成功者,而像“品中国文人”系列这样的书,单凭一个好点子或聪明劲,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必须要有真才实学,下过“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功夫。自此,凡见到刘小川的文字,必买下来一读为快。同时,也心存一份强烈的好奇,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在拥挤嘈杂的文坛,竟能一扫疲软、横空出世?

前不久,我去四川洪雅参加一个活动,特地绕道眉山拜访刘小川先生。不想,他的家就在“三苏纪念馆”旁边。原来,刘小川和苏东坡这两位相距900余年的人物,不仅是老乡,还是近邻。他提议陪我再到馆里看一看。我也很想再进去拜一拜“三苏”,但又有些心怯。许多年前,跟几个文友第一次参观此馆后,馆里叫我留句话,没有仔细斟酌便把当时的真实感受写了下来:“文章缺豪气,千里拜三苏。”舒婷站在我旁边,当即问了一句:“拜过之后,可有豪气了?”

当时,我无言以对,在场的人似也都在思索这一问,或许,还在心里想着各自的答案。如今,我真不敢说文章有了豪气,却可以肯定地说,因年岁增大,锐气反倒有些钝了,实在是有些无颜再见“三苏”。

刘先生见我犹豫,不仅顺口背出了我当年的“题词”,连落款也一块念了出来:“小作家蒋子龙放肆。”话说到这个份上,圆乎脸一抹变长乎脸,权当再“放肆”一回,就放胆随刘先生跨进了纪念馆。

苏家的宅院在改为“三苏纪念馆”之前是不封闭的。刘小川边走边讲解,他自小跟苏东坡吃的是同一个井的水。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出全球12位“千年英雄”,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这个井的水,曾是他的生命之源,同时,也滋养了“一门三进士”的苏氏父子,算不算是“圣水”?苏东坡曾在自家院子里栽过一棵荔枝树,此树现在还活得颇为健旺,刘小川少年时代,没少吃这棵树上的荔枝。苏东坡种的荔枝岂不就是“仙果”?难怪仅一个眉山先后就出过900名进士。

我有一些问题要向他请教,比如,为什么像火山爆发似的如此大规模地品评中国文人,只几年的工夫成书近200万字,即便不好说字字珠玑,也是篇篇精彩,本本厚重?还有,读他的书,无法不惊异于作者的渊博学识和博闻强记,奔涌的哲思随手拈来,又恰到妙处,极其精当。好像他把古今中外所有有价值的书,特别是经典及哲学著作,都能倒背如流,一个60后,是怎么做到的?

他却说得极其轻巧,“读过就忘了,忘了就记住了”。写这样的书要有大识见,而识见需要大量的阅读,书读到什么境界才能烂熟于心,然后,化为自己的学识?这正是“忘了就记住了”的境界。当年,另一个四川人陈寿,熟读了父亲特意为他建造的“万卷楼”里的藏书,然后,才写出了《三国志》。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只有思想才能生发思想。刘小川拢集了三十余年的读与思,具备了强悍的思想发射力,曾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保持着“强行军”般的写作态势,“未曾见过的词汇,几乎是自动涌到笔下”。

这应该是写作的最高境界了,也是一种灵魂飞翔的状态

他的书中随处可见的妙论、哲思,是被古今中外的哲学经典激发出来的。哲学是万树之树,“没有哲学就没有文学”。古代文人,是历史的馈赠,三皇五帝没了,唐宋帝国灰飞烟灭,传统文化的甘露却始终是甘露。文气通正气,歪风邪气写不出传世文章,古今人杰没有一个是浅表性生存。

显然,“小川”已成江河,波澜壮阔,气势非凡。

德迅网 » 写作最佳状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