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张教授,您对北京有什么所思所想呢?
张颐武:北京是非常重要的、全球性的城市,它在全球有强大的辐射力。
从全国来说,北京市的定位非常清晰。一是因为它的历史文化深厚。大家都熟悉的是它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这些不必多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它经过新中国70年的蓬勃发展,它又有了新的面貌。二是因为它是中国首都这一事实,其功能是最深入人心的。众所周知,它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的中心。三是因为它是一个超级大城市,本身存在诸多特色。例如北京城本身独特的形态面貌。它的影响和辐射作用都是既有全国性,也有全球性的。
记 者:北京和您有怎样的渊源呢?它有没有突出的滋养您的方面?它给您的启示是什么呢?
张颐武:我生在北京,成长在北京,事业在北京,也生活在北京,所以我对它再熟悉不过。可以说,我是北京现状的观察者、北京发展的见证者。
北京的气质影响了我的个性。北京的城市性格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是浸润在深沉而大气的北京文化中的长大的,带着老北京人的温厚多礼。它也带给我们爽快而自信的性格。同时它国际化、世界性的一面的气质也影响着我们。我想,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都会受到城市气质和它的生活形态的深刻影响。
记 者:北京要建成全国文化中心,您对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有什么建议吗?
张颐武:其实北京现在的文化资源已经是全国最丰厚的了。第一,它有全国最好的文化设施。第二,它集聚的文化资源是全国最丰厚的。它最广泛的吸收了国内外艺术与文化方面的人才。第三,它聚集了最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发展优势。我们现在能看到,它积极的引领着文化的发展方向,辐射影响着全国乃至世界。
尽管北京有丰沛的、完善的建设文化中心的条件,但理性的讲,它的未来还具有发展空间和未释放出发展潜力。建设文化中心是一个现实情况,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既需要目标准确,加速发展,也需要久久为功。
记 者:这是从国内的视野来看文化中心的建设,那从国际的视野上来看,您觉得今天的中国在新的国际交往的大格局中应该有怎样的文化态度呢?
张颐武:我认为要注意两点。一个是我们要坚持开放,要吸收全世界文化的优秀的东西,要海纳百川。开放是我们的国策,也是我们当代社会的需要。北京也需要在开放中彰显它的特色。第二就是我们要把中国文化的魅力辐射出去,要让它对世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国发展的魅力。这一点是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的要点之一。
记 者:向世界辐射中国文化的魅力,必然涉及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您个人看来,如何协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关系呢?
张颐武:传承和创新二者间不能偏废。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文化内容为大众所熟悉,就是给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让大家都了解就是传承下来了。传承不一定完全要依托创新,因为有些东西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它需要单纯的保留下来,让它作为历史的见证。当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也要有传承的根基。这都是重要的。
无论传承和创新是为了服务文化发展。要传承的东西首先要对我们的社会和世界有价值,有良好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创新的东西才能为大众喜闻乐见,为社会所接受。让文化朝向正能量去发展,去产生影响,去传播,我认为这将会对我们的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当然了,不论传承和创新最终是要让人们看到效果!这个是最重要的。
记 者:谈传承与创新时您提到了文化自信,我想请教您,文化自信应该怎样展开于文化传播中呢?
张颐武:文化自信首先是要以我为主。以我为主就是说是文化传播上要把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发展的经验,我们的历史文化中间有价值的东西传播给国内外人民。以我为主,不是说固步自封,不是说缺少对自己文化的反思、自省。这就要提到方法的灵活性了。
文化自信要灵活地采取各种方法,包括借鉴、吸收、容纳,然后通过各种灵活的机制,灵活的方法,更有弹性,更有艺术性的,更有它更有这种创造性的去进行这样一个传播的活动。用灵活的态度和更加有弹性的方法进行文化传播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记 者:说起灵活和弹性,我想到当今的“送”文化现象,就是说政府和一些文化机构向人民群众输送文化,同时一些学者提出文化应更为灵活的去“养”。关于文化的送和养,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张颐武:我认为送文化很有必要,但涵养文化也不可缺少。要多条腿走路。我们文化下基层,是把艺术精品把传达到群众中去。几乎只有通过政府的支持和资助,才能让很多艺术精品和群众见面,也需要有许多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也当然需要养。但涵养文化不仅需要培植观念和力量,实际来说,还要政府扶助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比如为我们建设文化馆和文化广场等等。通过政府的力量对一些文化的增长点和多元的文化形态做出支持。通过我们资金帮助,以及富有弹性的政策和机制,使得民间的、社会的、民营的文化形态多起来,丰富起来。激发它们的创造性。
记 者:您觉得在涵养文化的过程中,文艺学家、文化学者们应该承担哪些工作呢?
张颐武:我们作为文化学者在涵养文化的现实需求面前有责任去共同努力。这不仅是职业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要思考具体的路径和方向,采用最为有效的方式。从我个人来说,一方面当然是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做一些基础的研究,我还是想多做一些实用的工作。这是文化研究者或者说从事者的历史责任。
记 者:您曾经提出过说北京要发展为全球文化核心城市,这也是落实文化中心地位的一个部分。这种转变,您是否有一个更具体的规划来支撑这个论点呢?
#p#分页标题#e#张颐武:我的观点通俗说来就是北京现在已经是有相当的影响力的城市,但是它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城市来说,北京对比其他一些重要的全球性的大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它的文化的整体辐射力还有提升的空间。 客观说来,北京的文化还不够开放。比如说北京虽然有国家剧院的存在,但是演出的频率不够高,节目不能完全将观众心底的声音演绎出来。还有就是我们优质的文化资源对外影响力有限。第三就是北京城市的生活文化也应该被考虑进去。这些方面和国际超级大都市之间还存在一些距离。
还需要提到一点,我们的社会现在正在进行一个非常丰富而深刻的转型,比如说疏解非核心城市功能等等举措,现在已经可以看到新的面貌和方向。这样的转型过程需要时间,富有探索性。这个过程中需要找好机遇。但要慢慢来,在各个方面去加强。比如说我们如何去创造?我们如何更好的在城市内部创造更有魅力的文化生活?这需要长期的运营、涵养、打造,要汇集民间的、官方的、社会的多种力量合作。
记 者:大家现在公认我们中国文化现逢历史最好时期,那么伴随着文化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您觉得需要克服或者警惕文化生产或者文化创作中的哪些弊端呢?您觉得有哪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张颐武:首先急功近利是不应该的。急功近利让很多项目不能落到实处,我们应该警惕这种心态。做的更实在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第二就是要有持续的投入能见影响的具体的项目,让我们的工作比现在更有影响力,跟给人以信心,这就能说文化发挥出作用了。只有文化工作更好地落在实处,我们才能实实在在的提升文化影响力,看到文化影响力。
第三就是如何在一些文化创新点、文化创新的可能性上下足功夫,去抓新的增长点。因为抓住文化的新的生长点,很有可能促成文化发展的弯道超车,促发新的机会。还要让这些新机会和新潜力在北京生根发芽。比如说跟文化和科技的新融合,比如繁荣的互联网公司。
记 者:您对文化的发展有着全面的认识和深厚的学术积淀。 听完您的见解,开阔了我了视野,也让我对文化中心的建设认识的更为深刻,我感到非常受益。谢谢您。
-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 香港中文大学冯应谦:新闻写作中价值观、创作力的体现让机器写作无法替代人类
- [方大炭素]方大炭素开展新闻写作及摄影技巧培训活动
- 2018全国卷2高考英语写作点评(沈阳新东方)
- 期中考试不要怕,掌握这3个考试技巧,拒绝考场上的冤枉丢分
- 人间两周年 | 我为什么要写作
- 海军初创时13位见证人,如今只有93岁的老兵黄胜天健在
- 泸县:云锦镇聘请专家指导新闻写作“巧功夫”
- CF创作大赛活动
- 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技巧 学渣看了也能得满分
德迅网 » 张颐武:文化自信要以我为主,发展文化要落在实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