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布上,夏归秋至,河畔奇花布锦,瓜果喷香……在9月23日中国第二个农民丰收节前夕,秋收的喜悦在山东青州农民马季青的笔下跃然纸上。
72岁的马季青是青州农民画画院的一名画家。农民出身的他,“耕耘”于画卷已有40余年。他拿出几幅最近创作完成的农民画说:“丰收节给像我这样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的农民画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聚焦农民主题,造型大胆夸张,用色明快醒目。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山东青州等逐渐形成了农民画乡。
青州农民画画院位于中国农业大省山东。马季青是画院资历最老的画家之一,2018年一幅名为《取消农业税》的画作让他获得了“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的最高奖项。
与许多农民画不同,《取消农业税》整幅画作色调沉着、冷静,山上的梯田与田间的麦穗用深浅不一的蓝色表现,整体却展现出一派喜庆的丰收景象。
马季青所描绘的是2006年中国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历史事件。“好的主题能引起共鸣,也能带活一幅画。”马季青说,取消农业税后农民更高的生产积极性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过去,对秋收盼望包含着人们对解决温饱问题的期待。现在,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像马季青这样的农民正将这份秋收的情愫寄托于农民画创作之中。
马季青对绘画的兴趣从儿时便已开始。他家境贫寒,炕头熏黑的墙壁是他的画板,田间地头是他的画室。
“大人们白天在地里干活,我就用作业本的反面画他们做农活的动态。”马季青说,没有专门的画册,他就拿借来的小人书来临摹学习,有时候兴致上来,到了晚上点着煤油灯接着画。
上世纪70年代,马季青在当地生产队负责烤烟炉。一次,他听说当地要组织有绘画特长的人画农民主题的墙头画,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为了每天能有时间画画,他与同事换班,白天画画,晚上看烟炉,挤出时间睡觉,这一干就是半个多月。
现在青州市王坟镇、庙子镇等山区农户的墙壁上,仍能看见不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民墙画,虽斑驳剥落,但依稀可见当时农民画盛况。
“当时并没有‘农民画’的概念,只觉得喜欢画农村的美景和描绘农民的生活。”马季青说。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更多绘画模式不断涌现,农民画进入到低潮。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整体艺术水平提高,农民画重获新生。
如今,青州农民画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农民画从业者3万余人,年创作农民画达30万幅。同时,青州农民画画院正通过“农民画+电商”的模式,将杯垫、手提包等农民画文创产品在互联网上销售,现已有农民画电商100余家。每年农民画给青州带来的收入达5000多万元。
据中国美术书法家(青州)创作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颖介绍,农民画虽然“土”,但广受海外关注。青州农民画画院分别在2015、2016和2018年,在法国、美国和韩国举办过农民画展。
“与含蓄内敛的国画相比,农民画表达直白,热情奔放,更容易被外国人接受。”王颖说,农民画是大众文化,生活气息浓郁,像马季青这样生活阅历丰富的人,往往能佳作迭出。
如今,马季青每年仍创作农民画近50幅。他还在家中办起培训班,免费教街坊邻里画农民画。
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更多的庆祝活动放在农民身边,目的是让农民真切感受到属于自己的节庆气氛,感受到秋收的喜悦。
“这是农民自己的节日,我是一名农民,田地永远是我的精神家园。”马季青说,画布是他的新田地,自己要画出更表达农民心声的作品,用“情”画好农民画。
- 慎言是一种修养
- 三坊七巷 古韵悠长(北京世园会风采)
- 奥运冠军陈龙灿任成都市乒协常务副主席
- 巴黎圣母院这场大火,灼伤了谁,又唤醒了谁?
- 中江职中:聚名师力量 促全面提升
- 【文海观潮】拥抱尘世的写作者
- 网络文学首次纳入“中国好书”评选 《写给鼹鼠先生的情书》当选
- 《柬爱之高棉的微笑》首映:艺术创作的爱情必须认真选择背景
- 《大中医》原著作者青斗:从心所愿写到极致
- 市司法局召开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宣传调研工作会议
德迅网 » 中国农民创作田园画描绘丰收图景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