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作家蔡葩《南洋船歌》创作谈:侨胞悲喜录 欸乃船歌行

  作家蔡葩《南洋船歌创作谈:

  侨胞悲喜录 欸乃船歌

  文/海南日报记者 王玉洁

  11月16日下午,在首届海南岛国际图书(旅游)博览会上,海南出版社举行“南洋风”系列之《南洋船歌》新书发布会。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田野式调研,通过一段段视频、一张张照片,《海南日报》高级记者、省文联副主席蔡葩分享了《南洋船歌》的创作故事。

  该书是蔡葩继口述历史作品集《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和《风从南洋来》后推出的第三部南洋题材作品,既有对南洋文化的理论式梳理,也有南洋侨胞的唏嘘往事。著名作家、省文联名誉主席韩少功如是评价:“海南作家蔡葩的写作,也许就是重新找回南洋的一个开端。”

作家蔡葩《南洋船歌》创作谈:侨胞悲喜录 欸乃船歌行

  11月16日,《南洋船歌》新书发布会现场。

  《南洋船歌》重拾南洋记忆

  南洋,曾是中国南方好几代人命运转折的起点,也是他们人生起落的缘由。这片广阔的东南亚环海区域,17世纪以后一直是华侨的聚集地。南洋文化和下南洋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南洋船歌》全书18万余字,共有13个篇章,试图走进历史深处,描绘鲜为人知的南洋侨胞故事,用口述历史的方式探寻南洋往事、重拾南洋记忆。

  蔡葩为何对南洋文化如此痴迷?“海南人自古就有闯南洋的传统,他们是早先一批张开双眼看世界的人。”蔡葩说,海南人不愿被土地约束,一批批海南人下南洋寻找新生活的空间,海南文明与南洋文化的交汇、碰撞、升腾,形成了海南独特的海岛文化。

  生于斯、长于斯的蔡葩在书中写道,华侨和南洋在服装、饮食、建筑文化等诸多领域都给海南带来了新鲜的变化,也让许多海南人的人生注入了悲欢离合。如今,曾经影响海南的南洋文化的烙印正在渐渐消退,但那血浓于水的情感纽带,永远不会过时,“现在,是对南洋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时候了,要把海南文化置于南洋文化之中好好整理、研究和弘扬。”蔡葩说。

  在海口,从哪里能探寻得到南洋文化的印记?蔡葩把目光投到海口骑楼老街,老街里的建筑,皆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南洋风格骑楼,这里曾被誉为“海口魂”,潜藏着海口百年开埠与开放的传奇。在《南洋船歌》中,蔡葩专门用一个篇章描写骑楼老街上无处不在的南洋风。

  早前,蔡葩就曾著《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风从南洋来》等两部南洋题材作品。谈及之前的两部作品,蔡葩说《南洋船歌》对于侨胞的人生有更深入的解读: “《南洋船歌》不仅描写了南洋侨胞的百味人生,有忧伤的旋律,也有欢快的调子,更有对南洋文化展开的纵深的表述,可以说是前两部的延续和纵深。”蔡葩说,纵深的部分主要在《海南岛:下南洋的中转站》《骑楼:“舶来”的百年老屋》中体现,从理论上对南洋文化、对骑楼老街展开书写,它们不仅是南洋记忆,也是我们能直观感受到的历史载体。

作家蔡葩《南洋船歌》创作谈:侨胞悲喜录 欸乃船歌行

  《南洋船歌》。

  与书中人物成为挚友

  在蔡葩有关南洋的书里,曾多次出现“浪平先生”的身影,他是从海南岛走出去的“中华50年百名舞蹈名家”之一邢浪平。

  早年间,邢浪平先生每次去新加坡,都乘船去,乘船回来。《南洋船歌》一书之所以得此名,灵感来源有二:一是邢先生的经历,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南洋船歌《星星索》。

  邢浪平先生如今已87岁高龄了,书中还有很多同邢浪平先生一样年长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每年回海南一次。“他们回来的日子,就是我们聚会的日子。”蔡葩说。

  下南洋的路崎岖坎坷,再现那些故事同样艰辛不易。早年间,南洋游子依靠书信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当下,蔡葩和饱经沧桑的南洋游子也通过书信回首往事。

  邢浪平对南洋生活的记忆是清晰的,充满悲怆的色彩。“难得的是,他悲伤的语调中又不失少年儿童的童真和诗意的憧憬,他描述的南洋丰富多彩,总是让人心事浩茫、满腹沧桑。见面时,我最爱听他一句一句讲,听不明白的,他就一笔一画地写给我看。”蔡葩说,在10多年的交往中,他们早已成为忘年交。

  邢浪平一直同蔡葩保持书信往来,他每次寄来的信都是厚厚一叠。每一次读他的信,蔡葩都鼻头发酸,忍不住落泪。“他年纪大了,耳朵有些背也患有眼疾,还不愿意找别人代写。他最常在作业本上写信,每封信上的字都是斗大的一个。”蔡葩说,收信时,看纸上的字,愈是密集歪斜的,愈能感受到老人强烈的倾诉欲望。

  在《南洋船歌》里,不仅描写了商业巨子、著名学者、琼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学家等社会名流,还有一些落魄的人、生活在边缘的人,他们不仅是蔡葩重要的采访对象,更是她的友人、“线人”。因有了这张巨大的关系网,蔡葩得以把更多的南洋游子“寻回”了家乡。

  譬如书里的抗战将军韩步青,故事的线索即是蔡葩笔下人物——“末代格格”恒容的儿子林鸿顺先生提供的。林鸿顺向蔡葩引荐了韩步青之子韩传雄、韩传俊兄弟。有关韩将军的故事,就在年过八旬的韩氏兄弟口中,娓娓道来。“韩将军的故事成稿有10万字,最终新书选取一小部分,回忆了韩将军1947年回到海口的情景。”蔡葩说。

作家蔡葩《南洋船歌》创作谈:侨胞悲喜录 欸乃船歌行

  《风从南洋来》。(资料图片)

  愿做文明碎片拾掇者

  如果你对南洋文化知之甚少,如果你对南洋文化充满兴趣,如果你想和有血有肉的南洋游子隔空对话,那么蔡葩的南洋三部曲,就是最好的入口。

  南洋的浩瀚,侨胞的经历,在蔡葩内心翻腾,推着她前进。她以口述史家的视野,女性心灵的敏锐,沉郁凝练的笔调,再现那些沉潜的往事,寻找那远去的南洋。17年来,蔡葩从未停歇,终于得了如此丰厚的成果。

  为何能持续多年深耕同一件事?“从踏入这个领域开始,我发现它宛若金矿。”蔡葩坦言,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家族的故事被挖掘出来,能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循着这个节奏,她就被推荐认识更多的人,有趣的是,大家彼此之间的叙述,也相互印证了彼此的经历。“能把一个个故事抽丝剥茧地置于近代史、南洋文化中讲述,就势必要查阅很多资料和文献,越做越觉得这个领域很宽、很广,停不得。”她说。

  2002年,《海南日报》开辟了《似水流年》专栏,身为主要作者的她由此开启南洋文化与海南人文历史的写作,并尝试用情感和忠实的记录,再现南洋侨胞那些被淹没的故事,逐步得到业界肯定。

#p#分页标题#e#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走进深宅老院,打听老人们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故事,花很多时间整理老归侨的口述材料,是蔡葩的“心向往之”。她说她愿做文明碎片的拾掇者,她笔下的那些故事,皆源于对海南文化、南洋文化的热爱,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

  “我在海南出生,海南滋养着我,我生命中最深沉的记忆全部来自这片土地。我从小就知道的海南掌故和代代相传的南洋故事,并试图用写作来告诉人们,中国曾经拥有过一个什么样的海南岛。”蔡葩说。

作家蔡葩《南洋船歌》创作谈:侨胞悲喜录 欸乃船歌行

  《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资料图片)

  链接

  名家点评

  南洋历史,南洋与中原的互动历史,还有南洋与中原互动历史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其实都是了解中国与世界的重要课题——其研究需要更多人力投入。眼下,随着经济跨国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大浪汹涌,重提“南洋”恐怕并非多余。海南作家蔡葩的写作,也许就是重新找回南洋的一个开端。

  ——作家 韩少功

作家蔡葩《南洋船歌》创作谈:侨胞悲喜录 欸乃船歌行

  《南洋船歌》新书发布会现场,著名作家韩少功致辞。

  蔡葩埋头海南现代历史的钩沉打捞工作已经多年,成果斐然。她要寻找的南洋,其实就是先前被忽略和遗忘的现代海南文化的另一面。和此前的历史叙事不同,她选择的关键词是海外、革命、家族、个人、情感、文化,以及与这些有高度关联的物质符号,骑楼、咖啡、洋装、教会、学校……她试图回到历史现场,再现既往氛围,体会前辈古老而新鲜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她的努力是成功的。

  ——评论家 单正平

  真正的历史从来不储藏在浩繁的卷帙中,而是刻录在人们揪心的回忆里。但回忆需要一个耐心而热切的倾听者,蔡葩就是这样一个人。《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风从南洋来》和《南洋船歌》,可以看作是蔡葩的南洋叙述三部曲。对宏大历史叙事遮蔽下的个人命运的关怀,使她走上了与时间相逆的旅程。

  ——学者 孔见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德迅网 » 作家蔡葩《南洋船歌》创作谈:侨胞悲喜录 欸乃船歌行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