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让作品迸发出打动人心的恒久魅力(影视创作如何升维(3))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主打30位女演员的舞台故事,一开播便带来诸多话题。前不久收官的都市剧《谁说我结不了婚》聚焦单身女性生活,再次引发有关婚恋观的讨论。

  女性为主要角色,目标为女性受众,聚焦女性故事,探讨女性议题,是“她故事”的鲜明特征。从古装剧《武则天》《后宫·甄嬛传》到都市剧《都挺好》《安家》等,电视剧里的“她”大多被塑造为独立、果敢、有行动力的女性,赢得高收视的同时,也一次次将女性话题推向大众视野。

  荧屏热衷“她故事”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也有文化消费的驱动。经济地位和性别意识的变化,提升了女性的消费力和话语权。互联网的普及使更多女性写作者浮出水面,网络小说培养了一大批稳定的女性读者,她们在阅读中形成明确的趣味,并将其转化为观看电视剧的审美倾向。电视剧市场捕捉和投合这一变化,在前些年盛行的古装“大女主”剧中,“宫斗”主题和套路化情节受到观众诟病。近些年,都市女性励志剧成为现实题材创作的热门类型。

  问题是,这样的“她故事”真实再现了社会现实吗?她们的职场成功果真是依靠自己的独立奋斗吗?在《都挺好》中,苏明玉的助力者是“完美父亲”蒙总;在《安家》里,房似锦的上海老洋房业务必须依靠徐文昌才能完成;《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独立之路时时刻刻离不开贺涵……这些独立女性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位男性保护者。

  如何跳脱套路,刷新当代人对“她形象”的认知,开掘代表我们时代的“她故事”?电视剧应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多方位丰富内涵表达,引领观众的思想触角走得更远。

  创作者应进一步开阔视野。自觉引入社会历史视角,挖掘当代都市现实背后的历史纵深支撑,有意识地把女性故事纳入我们时代的“中国故事”,“她故事”才能讲得深透。在近些年的一些都市剧中,被呈现的社会现实往往浮于表面,缺少对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追问,如此,再鲜明的性别立场也只能是无根之木。《欢乐颂》《都挺好》等剧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它们抓住了“重男轻女”这一思想痼疾,这种批判当然是犀利且可贵的,但似乎还可以走得更远——个人与历史如何唱和?小人物与大时代如何共振?《鸡毛飞上天》等现实题材剧的写作方法值得借鉴。《鸡毛飞上天》的女主角骆玉珠被塑造为充满时代感和生命力的中国女商人,观众认为她有血有肉、真实可信。骆玉珠的思想、行动、命运深深扎根在当代中国的沃土之上,堪称改革开放浪潮之中的典型人物,她的个人成长折射当代中国的历史成长,映射无数普通人奋斗的足迹,也自然能与观众同频共振。

  角色的精神空间也需要拓展。真正的独立气质表现在思想意识、行为逻辑和社会关切,而不应简化为步步为营的成功学攻略。在她们的世界里,应该有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愿为他人着想,进而抵达更广泛的共情。回顾能赢得广泛共鸣的女性故事,真正打动观众的并不是角色的财富地位、离奇经历,而是22楼四姐妹对樊胜美的自发营救(《欢乐颂》),是苏明玉在苏家危难之际的挺身而出(《都挺好》),是房似锦对陌生孤寡老人的无偿援助(《安家》)……鲁迅说过:“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走出自怨自艾的小天地,“她故事”才能真正与时代接轨、与现实契合。

  我们还需反思流量经济与产品思维对艺术创作的伤害。我们过度关注收视率、点击率与网络话题度,为能够引起话题性,很多剧作形成一种猎奇倾向,似乎只有极端的情节和极端的人物才能引起观众的大讨论。如此,艺术品质、创作思维不得不向产品思维妥协。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遵循创作规律,兼顾现实感与问题意识,作品才能迸发出打动人心的恒久魅力。白惠元

德迅网 » 让作品迸发出打动人心的恒久魅力(影视创作如何升维(3))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