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新闻写作的文学实验

  尽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新闻人奉为圭臬的“新新闻主义”早已成为消逝的风景,但它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西方的“文学性新闻”、“亲近性新闻”,国内的特稿、报告文学,在一定意义上都被认为继承了这一传统,只不过换了个名目(查建英则认为,“新新闻主义”不同于中国的报告文学有很强的主观性,更冷一点,有距离一点)。

  新新闻主义的异军突起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息息相关。那个年代的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充满了动荡与变革。法国的“五月风暴”向传统提出了挑战,美国国内的反文化运动同样在质疑权威。反文化运动的主旨是反社会,宣扬无政府主义,强调个性自由,主张享受现在。此外,肯尼迪总统的当选与被刺、性解放、摇滚乐革命、女权运动、黑人运动和马丁·路德·金的被害以及越战都对美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新事件的涌现,使人们开始感到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很难满足需要,19世纪以来开始兴盛的小说也不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新新闻主义便应运而生。兰登书屋曾经在评论马克·维恩加登的一本书中说道,新新闻主义主人公们所营造的那个时代,“可能是美国新闻史上最后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作家不仅仅报道新闻,还将自己沉浸其中;在这个时代,媒体不仅仅报道新闻,还重塑美国”。

  查建英评价这种写作方式为“作者既在里面,又在外面”。在与孙甘露的对话之中,查建英认为,新新闻主义出现的时代,是美国从个人生活到社会运动激烈变化的时代,“现实发生的事情比小说更加不可思议”,“有时候,我愿意把中国的80年代和美国的60年代作比较,虽然不能完全对上号,但有某种相似性”。

  虽然有一些人将 “新新闻主义”作品的特征加以归纳,如“用戏剧性的场景组织叙述”,“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等等,但事实上,在所谓新新闻主义的鼻祖汤姆·沃尔夫看来,任何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都是走上了歧途。在1995年接受《NUVO》周报记者采访时,汤姆·沃尔夫被问到,“您认为谁继承了新新闻主义的衣钵?”“某种程度上,我都后悔出版了《新新闻主义》一书,它给非虚构写作设置了一堆框框。……非虚构写作没有什么规矩……源源不断的自发意识,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当时的新新闻主义的倡导者们,还有意吸收一些亚文化群作为报道主体,正是为了挑战新闻仅仅是轰动性事件主宰的舞台这一事实,期待用丰富而生动的细节刻画去征服读者。在他们看来,这是争取一种新的社会公正的尝试。嬉皮士吸毒的场景、黑豹党运动,都被沃尔夫选作报道题材,这些一度被认作是小说家眼光的选择。

  但责难和争议也从四面八方袭来,1972年的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嘲笑当时风靡一时的汤姆·沃尔夫,“只具有蚂蚁的社会良知,完全不懂新闻还有真实一说”。而新新闻主义遭受的最强烈攻击来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则丑闻。《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杰尼特·库克在一篇特写中杜撰了一个儿童吸毒者的形象,这篇报道还为她赢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洛杉矶时报》的戴维德·肖对此评价说:“库克写得太棒了,以致于她忘记了自己是个记者,而不是个小说家。”

  新新闻主义遭人诟病的另一点在于,文章中很少表明消息来源。但问题在于,是否真的有必要交待清楚所有的消息来源,来证明报道的一切都有据可依?因报道“水门事件”声名大噪的五角大楼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在面对因他从不注明消息源而招致的批评之声时辩称,人们应该知道他是个记者而不是文学撰稿人,基于这个身份应该对他的作品保持信赖,甚至包括他的书。他曾经写作了《中情局情报站》、《最后的日子》、《总统班底》以及《日程》。为了完成《日程》这本描写克林顿政府的著作,他曾经采访了不下250个人,并声明书中所有重现的场景都来自于 “一个在场者、一份备忘录,或者是一个在场者的日记、笔记”,而那些关于某些人想到什么、有什么感觉,则出自本人之口或者他亲口告诉的某个人,但所有这些,谁转述的,在哪里被记录,则通通被省略。

  上世纪80年代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出现将“客观与真实”再度放置于无上之地,新新闻主义旋即成了明日黄花。但到了90年代,电视、电影甚至交互式的电脑游戏夺走了很多人对报纸上新闻的兴趣,曾经陨落的新新闻主义被认为将再度卷土重来。事实上,“新新闻主义”从来没有真正消失过,只是人们不再使用这个名词。纽约大学学者罗伯特·伯因顿在2005年曾出版了一本书,《新新新闻主义:美国最好的非虚构小说家谈写作技巧》,作者认为这些人很好的汲取了汤姆·沃尔夫的传统,只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比如更注重体验式报道,比如TedConover曾一度扮成监狱看守员或是流浪者,只是为了延长观察和采访的时间。

  这更多像是一种钟摆效应,当一种言论甚嚣尘上之时,另一方也在蕴蓄力量。批判和反思总是在时刻扭转风向。所谓的平衡,也只是理智与情感在天平两极间消长。更多的美国记者对这种现象持有一种中庸调和的观点,“它只是写作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报纸上会有多样化的新闻式样和篇幅,这完全取决于报道的需要”。

  新闻与文学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或许永远不会结束,正像迈克尔·路易斯一度提到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小说家热衷非虚构小说的年代。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电影结束之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出字幕,‘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德迅网 » 新闻写作的文学实验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