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北美教育专家刘君:为什么“虎妈”式推娃往往适得其反?

  “虎妈”蔡美儿最近又火了一把——当年她曾因一本记录了自己强力推娃理念的《虎妈战歌》饱受争议,如今,她的两个女儿相继结束学业、进入社会,多年严厉教育下的成果在全社会注目下接受“验收”。

北美教育专家刘君:为什么“虎妈”式推娃往往适得其反?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两个孩子既没有变成只懂得读书的“书呆子”,也没有在重压之下情绪崩溃,表现出精神不稳定的任何倾向。在十数年的“虎妈教育”后,一位女儿先后就读于哈佛、耶鲁,成为军法部队的二级少尉,如今在华盛顿巡回法院任职;另一位女儿刚刚从哈佛大学艺术历史系毕业。

  蔡美儿作为耶鲁法学博士和终身教授,在两个女儿身上实践的掌控力极强、严厉到近乎冷酷的教育理念,值得推广吗?那些号称“无为而治”、解放孩子天性的“羊爸妈”,又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未来?

  其实在我看来,虎爸妈和羊爸妈对孩子的教育都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如果一定要以这两个意象来总结复杂、细致又责任重大的教育方式,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两者都不选,而是去做一个“披着羊皮的虎爸/虎妈”。

  在具体谈到如何做好“披着羊皮的虎爸/虎妈”之前,我想先定义一下虎爸妈和羊爸妈。

  虎爸妈:“我们的字典里,没有失败这两个字”

  其实看看蔡美儿的例子,虎爸妈的特点呼之欲出:

  1. 一切以结果为导向

  不管是上课、申请、还是孩子的课余活动,虎爸妈都不允许“失败”的出现,对孩子的错误可以说是零容忍。只要结果不达预期,他们不会太关注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或经受的一些心理问题。

  我曾经认识一个“虎爸”,他个人非常优秀,对孩子期待也很高。孩子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好不容易进入了一个Honor program,但这个项目竞争激烈,假如成绩下降就可能会被扫地出门。为了让孩子在项目里待下去,这个爸爸给他安排了很多的补课,但由于这个项目本身的难度,孩子再补课也只能维持在拿B的水准,自信颇受打击。

  我们向这位虎爸建议,让孩子参与regular(普通)课程即可,有助于他循序渐进地学习、建立自信心。但是这位爸爸为了“争一口气”和面子,怎么都不允许降级。

  可是这样挣扎中,就算再补课,孩子的GPA也不会很好看,这对他未来的目标——进入美国名校——并没有太多好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长期处在一种“被动挨打”的状态里,自信心也大受打击。

  就算是这种方式勉强奏效了,孩子在重压之下完成了父母殷切的希望,以看起来不错的成绩进入了大学,但是这种被长期压迫、榨干潜能的孩子,当他进入可以放松一些的大学环境时,往往缺少主动学习的能力、失去了后续进步的动力。

  把孩子培养长大、送入大学校门,就像带着孩子从河流进入大海。假如家长在旁引导、培养,让孩子在河里有了存活的能力,那么进入大海时,他也能自由地航行。可如果是家长连拖带拽,把孩子提溜到入海口,然后跟他说“爸妈就能帮你到这了,你自己游去吧”,那孩子是有可能会很不适应、甚至溺水的。

  从另一个角度去想这件事,大学仅仅是人生的起点,这样的孩子未来又如何面对人生呢?

  2. 姿态强势

  其实从虎妈昂扬的姿态和上面我提到的这个例子里都能看到,虎爸妈的另一特点就是极其强势。

  这样的强势既针对孩子,也针对所有其他可能给他们提出意见的人。

  比如孩子个人的反馈和意见,对于他们选择课程或课外活动的决定影响甚微。

  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果提出专业相关的意见,往往也很难撼动他们的想法。更有甚者,会由于对自己的盲目自信而在明明有专业帮助的情况下,选择“绕过”我们,导致出人意料的结果。比如我们之前帮助申请大学的一个孩子,各项数据都不错,可是他的父亲没有通知我们就去找了一位跟他公司有合作关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给孩子提供推荐信。这样的推荐信在大学申请委员会看来几乎不可能来自真实经历。

  他的初衷是“给孩子最好的”,却最终导致孩子被心仪的大学打上“不真实”的烙印而拒绝。

  对这样的虎爸妈来说,强势是他们坚持自己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却有可能导致他们陷入盲区,白白浪费时间精力。

  还有一类父母,自认为并非“虎爸妈”,理由是,他们既没有吼孩子、也没有骂孩子。

  但实际上,他们通过不断地碎碎念、检查等方式,逼着孩子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来做,这在我们看来是一种“passive aggressive”(被动式的强势)的形式。这样的家长一般会忍不住总是检查孩子的作业、关注他做的每一件事情的每一小步是不是“正确”的。最终结果就是,孩子和父母形成了一种“小偷/警察”的关系。

  长此以往,孩子的主动性很可能就被抹杀掉了。

  3. 自己的背景和能力往往很强,在教育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投入颇多

  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的父母,往往有还不错的社会地位。他们也许是大公司高管、或是自己创业,也许是名校毕业,也许兼而有之。总之,“人上人”是构建起他们生活的重要基石。

  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是某名校某专业毕业的,我的小孩的数学怎么能拿B?”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毫不吝啬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去收集、分析和比较教育相关信息。

  不过很可惜的是,藤校毕业的父母并不天然就应该有能进藤校的小孩,而忽略这一种可能,有时甚至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

  当这些爸妈觉得“不管怎样,孩子都不能比我差”,不知不觉忽略了,其实他们需要尊重孩子真实的样子。也许他们做工程师、律师、医生成功了,认为这是一条稳定的康庄大道,但是逼迫孩子跟自己走上同样一条路,并不是一个“简单易行”的选择,而可能是对孩子来说,抹杀他/她人生可能性的手段。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会带来另一个糟糕的特征:攀比心。

  攀比心,意味着别人有的自己也得有,别人没有的自己也得有,更意味着,不管孩子累不累,只要“那是更好的”,就希望他/她能去追求。

  这可能会让孩子陷入“不管怎样都无法让父母满意”的状态。

  1. 塑料凉鞋值4000?!小时候的时尚黑洞早已打响翻身战(1)
  2. 英国工商界期待尽快逃离“脱欧黑洞”
  3. 醉酒女报警称遭家暴要死了 警方寻至废墟劝其醒酒
  4. 支教帅哥无偿献血
  5. 不用“被绕路”啦!地铁科韵路站C出口已开放使用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相关推荐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