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2011 年的时候,一个日本的客户朋友不断的建议:你一定要做蓝牙 4.0,这个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当时我正在平板大潮中痛并快乐着,在网上就放下了,当时产品太少了,Fitbit还没有那么火,唯一的概念就是防丢器。
在 2012 年中旬,由于一些原因,我从平板的行业里退出了,四顾茫然,不知道做什么产品。想起了朋友的介绍,于是开始研究蓝牙 4.0。当时想做一个蓝牙转红外的遥控器,后来发现软件完善需要投入比较大的精力,于是放弃了。正好这时Fitbit已经火了起来,我们认为这会是一个很好地方向,就从 2013 年初开始智能手环的研发。
由于当时对蓝牙 4.0 了解的工程师很少,而且结构设计也验证了几个月,我们花了半年时间才把第一款产品设计出来。然后参加了 10 月份的香港电子展,当时客户感兴趣的非常多,一推一堆的客户围过来,不过大部分看了我们的外形之后说:还差点,不大好看。等过了二个月之后,有很多客户返回头过来找我们:恩,你们设计的还不算是最难看的。
客户的认同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我们团队从最初的 2 人发展到现在 14 人,从 App 设计,到 ID 设计,硬件,底层软件,海内外销售,产品经理,基本上符合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设想。我们在今年参加 4 月份香港电子展的时候,穿戴产品已经比较多了,但是类型不外乎是手环,手表。同时海外客户的要求也提高了,从外形,到功能,到 App 的使用体验都有一定的要求。跟客户交流的时候,也已经从简单的实现功能提升到了怎样做好。
作为一名深圳小公司的创业者,在穿戴行业里摸索了一年,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下。
在深圳,穿戴的冰火两重天:在这一年多的时间,穿戴产品从国外最先爆发到国内陆续跟风,已经是火到圈内人言必谈穿戴的地步。尤其是在深圳这个电子行业反应最快和产业链最集中的地方,从平板的芯片到方案公司,公模厂,工厂,贸易公司,都已经高速运转起来。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整个穿戴产品的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能支撑深圳产业链的高速发展,不论是百度,华为,TCL 这种体量比较大的公司还是小到几个人的创业团队,现在都处在初级阶段,几千台几万台的月出货量相对于其他的电子产品少的可怜。也有不少创业团队由于支撑不了而退出。在圈内人集体烧起来的时候,大部分圈外人还不接受这个产品。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大部分人都还在为生活奔波的国家。现在的穿戴产品,量最大的市场还在欧美。
人们是否需要穿戴产品:这个是最原则性的问题,目前我接触到的 70% 的人会说:我不需要,这个的确让人很尴尬,现在的穿戴要么是手表手机,要么是手机蓝牙伴侣,眼镜还离得比较远。做计步,闹钟,卡路里测试,提醒功能等,心率测试并不完善,血压,血糖跟传统的测试方法还没有完全突破。
从心而论,我自己也不认为这个有多大必要。从手表市场的消褪,可以看出人对于戴在手腕上的东西感觉是:能不戴就不戴。没有杀手应用,这个是穿戴行业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作为越来越懒的人们来说,更便捷的产品使用体验是永恒的趋势,穿戴产品相对于其他产品来说,是跟人体接触距离最贴近的,接近日夜相伴,无可替代。我认为目前还没达到这个水准的产品出现,或许只能等待苹果了。
产品的同质化如何破解:对于深圳的公司来说,目前除了防丢器,似乎就只能做手环手表了,功能的严重同质化。加上 MTK 的悄然进入,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会冒出几百上千家工厂生产穿戴产品,但是外观功能所差无几。这种情况相对于平板,手机这种大众消费类电子的庞大需求,能够支撑这种同质化的供应。但是对于穿戴这种产品,绝对不会是主流的需求。从 Fitbit 跟珠宝设计公司合作的新闻到奢侈品公司发布穿戴产品,可以预见,近两年穿戴产品应该会是个性化和高端化的需求,而不是完全低价的需求。
穿戴产品也有门槛:穿戴产品由于涉及的行业较多,链条比较长。这个门槛有几方面,软件 App 层面,ID 设计,制造工艺及质量。
App 层面:深圳的电子行业公司大部分长项在于生产制造,对于移动互联网这个圈子接触的比较少,设计出的 App 都是非常初级。ID 设计:穿戴产品绝对是 ID 第一,从Misfit到Jawbone,深圳的工厂有很多要走的路。制造工艺及质量:这个相信接触过穿戴产品的人都了解,现有的深圳制造体系,对于这种比较高端的产品制造,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现有的工厂不管是从制造还是管理水平还需要磨合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这些因素是导致一些穿戴产品比较难做的原因。
现在这段时间正是穿戴产品需要反思的时候,很多同行也比较迷茫,但我一直赞同一句话:只有在迷茫的时候,才会反思,才会进步。
德迅网 » 穿戴之冰火两重天 深圳穿戴创业者感想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