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2.5亿人「脱起」百亿植发市场商机到底有多大

谁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明明成年人就很容易长胖,容易变穷,容易拖延……更容易脱发。

日前,央视财经《第一时间》了栏目的报道让大众再次直观感受到了国人脱发问题的严重性:在我国,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人脱发,脱发人群已经超过2.5亿。而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发布的《中国脱发人群调查》进一步显示,中国脱发人群以20到40岁之间为主,30岁左右发展最快,比上一代人脱发年龄提前了整整20年。

「秃」如其来,90后自嘲已脱成60后;「发」人深省,愈发年轻的脱发群体及颜值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植发市场「井喷」式的增长。雍禾植发、科发源、碧莲盛等植发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扩张,各类App和网站、地铁站、电视、公交站牌、楼宇随处可见植发广告。

据新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金星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介绍,新氧平台产生的植发订单量年均复合增长速度达到近40%。今年6月,雍禾植发总裁张玉在媒体开放日上介绍,2018年中国植发行业总营收已超过100亿元。科发源创始人李兴东则表示,科发源去年的增长超过100%。

2.5亿人「脱起」百亿植发市场商机到底有多大(图1)

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下2.5亿人的脱发焦虑,将带动植发市场规模从目前的百亿向未来的千亿跃进。

- 01 -

植发很“值得”

电气专业博三学生孔明(化名)常年戴着鸭舌帽。即便在接近40度的热空气里,他也强自忍耐着汗从帽檐四周汩汩流下,只有在无人处才给自己的脑袋以片刻凉爽。

孔明的帽子下,是正常的寸头,略显不同的是其M型的发际线。自读研开始,他两侧额角的头发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减少,曾经的中长发boy只能理个寸头,与帽子似乎渐渐融为一体。

“以前不戴帽子总被人嘲笑发际线的问题,说得多了自己也越看越丑,索性就遮起来了”,孔明自嘲。

孔明的烦恼并非个例。「秃」令人气质走形、显老,脱发作为「颜值杀手」的杀伤力正在持续走高。

今年3月18日,足球巨星C罗花费2500万欧元打造的植发中心在马德里正式开业。根据公开报道,C罗在开业典礼上说道:“每个人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就像我一样。所以当有人找到我和我说起这个项目后,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我们可以帮助人们实现重生。”

C罗的话道破了许多脱发男女的心声。不同于上一代脱发人群,更加爱美的当代青年更愿意选择通过医美手段解决自己形象上的烦恼,植发也成了弥补发量缺憾的主要选择之一。

植发手术运用显微外科技术从患者头皮上取出健康的毛囊,按照患者本身自然的头发生长方向移植到患者脱发的部位,效果十分直观。电梯、公交站、地铁通道,甚至在影视剧中,植发广告以前稀疏后茂密的对比图直击脱发群体痛点,「上午植发,下午上班」的文案更是让人心动。

据金星介绍,从年龄上看植发群体有两个峰值:一是23~25岁,主要是刚毕业、先天性发量不足的大学生;一是34~36岁,主要是关注自身形象且收入稳定的人群。

一组数据也能反应植发市场的繁荣。去年双十一期间,科发源天猫旗舰店微针植发项目销售额达1141万元。同期,全国正规医院在新氧上卖出了13300个项目。张玉称雍禾植发一个月大概有5000台手术,全国30多个门店平均每个每天操作四五台。

- 02 - 

从慢生意到快速扩张

但20年前的植发市场可谓冷冷清清。当时,这门生意慢得可怕。

从一个科室的小医生,到独立创业做科发源连锁植发医院,从北京到广州、上海再到今年年底即将完成的32家医院,李兴东用了20年。而从广告销售,到将雍禾植发扩张到30余个城市,张玉用了15年。

1997年,需要切头皮条取毛囊的FUT植发技术刚刚进入中国。对患者来说,操作过程十分痛苦,还会留下瘢痕。对医生和护士来说,切取头皮条,分离毛囊后在进行种植操作费时费力,动辄七八小时的手术过程鲜有人愿意操作。

最初,还只是初入行「小大夫」的李兴东也并不情愿操作毛发移植。但辛苦的植发手术是他刚进入医院时最好的上手机会——虽然业务没那么多,但愿意操作的人更少。

烧烫伤患者的反馈让李兴东渐渐地获得了许多荣誉感和责任感。“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带着疤痕,在学校被人恶意嘲笑。植发不仅是对他外形的改变,对他的人生也能带来积极的影响。”

科发源品牌在李兴东一台又一台手术的过程中渐渐萌芽。到了2005年,李兴东想把植发这件事做得更大一点,一年后,科发源在广州的分支机构正式启动。

市场需求也在这个一过程中不断增长。据李兴东回忆,广州分支开业后,自己经常白天在北京手术八个小时后,马不停蹄赶上飞广州最晚的航班,一两点钟到广州,八点多就开始手术。

彼时,是张玉退伍后留在北京的第二年。在跑纸媒广告的过程中,张玉接触了大量的整形医院,真实地感受到医美行业需求量大、利润高。其他细分领域已经有人在做,植发却几近空白。

张玉决定切入植发市场。2005年4月,张玉找来了医生、护士,在北京雍和家园一间三居室的阳台开始了雍禾植发的初代诊所经营模式。当时,脱发患者虽多,但选择做手术的仍然不多。一个月做上五六台手术,就能让张玉满足。

拐点来自于2013年。在张玉看来,一方面,当时市场环境飞速变化,随着国内人均GDP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刚需之外的消费。

另一方面,FUE技术的成熟使植发手术价格降低,从最早的一个毛囊20元到现在的8~10元,降低了患者进行植发手术的决策门槛。

同时,植发机构逐步增多,且愈发正规,竞争渐趋良性。植发市场的渗透率也在稳步上升。

- 03 - 

快速发展的植发行业与谨慎入场的资本

植发行业的高速发展引起了资本的关注。

从2017年开始,投资机构陆续看起植发赛道。一位医疗领域投资人向创业邦介绍,基本世面上叫得出名字的植发机构他们都看过。

不过,资本的出手十分谨慎。截至目前植发领域仅仅发生了两起投资案例:2017年9月,雍禾植发与中信产业基金达成战略合作,获后者注资3亿元;去年1月,碧莲盛完成5亿元战略融资,由华盖资本投资。日前,李兴东向创业邦透露,科发源的融资也在顺利进行中。

虽然植发市场空间很大,但隐忧不少。植发行业门槛并不高,鱼龙混杂,而作为各家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医生资源短缺,可能会制约机构发展的速度。而且,随着各家机构线上线下广告投放力度的加大,整个市场的利润空间正被压缩。

已经投资了碧莲盛的华盖资本创始人许小林也表示,其实并没有很看懂这个赛道。但在他看来,“等真正看懂后再入场就晚了,看到趋势就够了”。

谈及未来,头部植发机构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整个毛发产业链中。

在李兴东看来,植发是全产业中金字塔尖的部分。目前,植发市场的增长拉动了药品、器械的销量,整个产业上下游都随之增长。只不过植发效果更为直观,是看的见的,下一步消费者的需求必定前移至保养。在提升植发技术外,科发源也将关注全产业链的布局。

雍禾植发则在2017年收购了史云逊健发中心,布局防脱市场。同时,雍禾植发正在积极洽谈对假发品牌的收购,并将开展毛发干细胞等生物技术研究,打造自己的防脱闭环。

碧莲盛亦有围绕“头发”拓展产品和服务的计划,包括增加养发、护发、假发、药品等业务。

可见,百亿市场中的战役尚未正式打响,千亿市场的硝烟已将弥漫。

德迅网 » 2.5亿人「脱起」百亿植发市场商机到底有多大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