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李绍权的艰难创业历程



李绍权的艰难创业历程

恩施新闻网  2010年04月21日09:14

记者 胡毅 通讯员 朱泽兵 许笔赋

核心提示

一度时期,李绍权和他创办的玉泉药业产销有限公司的名字非常响亮,他曾被人们冠以“深山药王”的美誉,他曾是媒体追捧的宠儿,他曾获“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佳杰出农民”等荣誉……但市场无情,如今李绍权负债累累,濒临破产边缘。本文力求用客观平实的视角,还原他的人生足迹,透视一位农民企业家的成败得失,以期获得些许启示。

李绍权的艰难创业历程

4月13日,李绍权看着自己的这片药材林,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记者 胡毅 摄

4月1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冷空气使海拔1500多米的建始县龙坪乡玉兰坪村仿佛又回到了寒冬,这里有“清明山半青”的说法,但今年到了4月中旬,山依旧一片枯黄。

这几天,李绍权夫妻俩就在家呆着,哪都没去。看着李绍权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未等记者开口他自己先发话了,“人背时,喝凉水都塞牙齿,去年9月在陕西安康装药上车时左腿被砸成粉碎性骨折,医药费就花了3万元。”

“虽然玉泉药业产销公司的牌子还挂在县城的那个场子上,但我几乎不在那里住了,可以说又打道回山了。”围坐在回风炉前,李绍权点上一支烟,话匣子随之打开。

初出茅庐

龙坪玉兰坪历来有药乡之称,解放前这里就是有名的药材专业村,解放后,即使在“以粮为纲”的时代,这里的不少群众还是以种药谋生。李绍权出生在药材经营世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祖父就是享誉一方的药商,将建始、巴东一带的厚朴贩卖到武汉、沙市和重庆等地。

1981年,15岁的李绍权初中毕业回到家里,那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拂山乡,李绍权肩挑箩筐走乡串户收购药材,然后再交售到国营的医药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积累了一些本钱之后,他干起了长途贩运,经常往返于建始和全国中药材重镇安徽亳州和河北安国之间。很快,李绍权就成为玉兰坪村小有名气的“冒尖户”。

“那时身体好、力气大,人也能吃苦,我曾经一天挑着50公斤的药材走了50公里山路,并且只吃了一餐饭。那时收药材没什么市场风险,感觉钱好赚一些。”对自己初出茅庐的创业经历,李绍权至今记忆犹新。

1987年,李绍权被黄冈市一家中药饮片加工厂特聘为采购员,既可以做生意又有“公家”发工资,李绍权的药生意逐渐做大。

“深山药王”

上世纪90年代初,李绍权已成为龙坪乡响当当的药材营销大户,传说中他的存款过了百万。此时的李绍权意气风发、雄心勃勃,决心在中药材行业大干一场。

那时全国中药材走俏,市场供不应求,小小的玉兰坪常常一来就是一二十个采购商,李绍权从中看到了商机。

1991年,李绍权以每亩200元的价格将周边农户的土地租赁了300亩,实施产销一体化。第二年他又以订单、合同的方式发展药材:包种苗、技术、肥料和最低保护价,农户出土地出劳力,到时交售药材就行了。截至1994年,李绍权在龙坪及邻近的巴东绿葱坡等地发展药材5000多亩。

“那时老百姓种药材,每亩毛收入在1800元至2500元之间,除去一切投入,每亩可纯赚1000元以上,在当时收入算得上是很可观了。”李绍权扳着指头和记者算账。

当觉得在耕地上发展药材受限时,李绍权把目光瞄到了更加广阔的山林。1995年,他以每亩50至100元不等的价格开始租赁荒山荒坡,合同租期30年或50年,第一年租赁了500亩。到2000年,李绍权的基地面积扩大到4860亩,后来又不断向周边乡镇延伸,面积发展到8000多亩。那时在不产药的高坪、茅田等地,都能见到李绍权打出的“要致富,走药路”之类的标语。与此同时,他在安徽亳州、河北安国设立了中药材销售窗口。

李绍权的经营模式受到不少农户的欢迎,也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将他的这种组织形式称为“药材联合体”,“深山药王”的称呼不胫而走。

陌生领域

2003年,李绍权的事业迈入一个新的领域,一个他似乎熟悉其实陌生的领域。他说转折点就在这一年。当时,国家政策支持企业走“基地+农户+公司”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于是,李绍权萌生出让龙坪药材从生产到加工并直接进入医院中药柜的想法。当年,李绍权的想法得到重视,成为政府重点扶持对象,4860亩药材纳入全县重点药材基地,将一家改制国营企业的厂房出让给他办中药饮片加工厂。

中药饮片加工厂地处县城,占地7.8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李绍权和记者算了一笔账:维修厂房、购中药饮片加工设备、拿国家GAP\GMP认证、购办公设备总共投入了680万元。资金是通过银行贷款200万、自有资金270万、财政周转金140万、民间借贷150万筹集而来。

2004年7月,李绍权的中药饮片加工厂正式投产,年加工能力2000吨。为筹集流动资金,他又以各种方式借贷了380万元,至此李绍权的负债规模达800多万元。

“如果这时中药饮片厂能正常运转的话,800万元的借贷算不了什么,问题是380万元的流动资金仅仅只能生产样品。”李绍权说。

“由于我在药材行业打拼了这么多年,有不少关系户,加之我的产品质量过硬,市场行情看好,和我签约供货的中医院达14家,除了州内的8家之外,还有宜昌、黄冈等地的医院。”

“医院实行的是分期付款,延后3至6个月,并且付款率只有70%,而我进原材料需要现金,所以要满足这些医院的供货需求,起码得2000万元的流动资金。”李绍权告诉记者。

此时李绍权的支出水涨船高,各类利息、山林土地租赁金、正常办公费用及员工工资加起来每年要250多万元。

由于缺乏流动资金,就连四五元一公斤的药材,每次也只能进一吨。由于不能及时供货,李绍权的客户流失殆尽,这时他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李绍权的困难引起州、县领导的高度关注,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曾专门召开办公会协调他的资金难题,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结果。

重返大山

2009年12月,李绍权请人看管县城的中药饮片加工厂,自己则带着全家回到老家玉兰坪。

翻看着李绍权那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证书和一篇篇各级媒体报道他的新闻作品,记者跟着进入了他的荣誉殿堂:他曾被评为“全国十佳杰出农民”、“全国星火科技带头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武陵山区扶贫先进个人”、“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当选为湖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

新华社、湖北日报社、湖北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到过他的林药基地,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报道过他的事迹。

“尽管社会上有很多关于我的传闻,但我至今都认为,我选择的路子是正确的,怪就怪自己的驾驭能力低。”李绍权叮嘱记者,无论如何要把自己的这个意思表达出来。

重新回到玉兰坪的李绍权依然从事着药业,今年他已销售药材500吨,价值300多万元,就在记者采访期间,江西又来了两位采购商。

#p#分页标题#e#

“我想自己的困难是暂时的,仅林药基地的86万根厚朴、杜仲每年每根要给我增值2元,仅此我也不会倒下,中药饮片加工厂即使不在城里办了,在玉兰坪我也要办下去。”李绍权语气执着而坚定。

 (网络编辑:阿炜)

德迅网 » 李绍权的艰难创业历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