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中国 观众为何不喜欢看歌舞电影?

  7月8日,迪士尼发布了真人版《花木兰》的首款预告片,瞬间点燃互联网的声浪。

 

  在各种讨论中,除了针对动画版中李翔、木须龙等角色的更动外,另一个引起关注的变化则是《花木兰》中大概率将不再保留歌唱片段。在动画版《花木兰》中,包括主题曲《自己》(中文版本由李玟演唱)在内的多首经典歌曲广为传唱,这个改编决定也令众多原版粉丝大呼“毁童年”。不过,将原本带有“音乐剧”形式的动画版改编为更具粗粝感的真人战争片,作为故事发源地的中国市场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因为歌舞电影在国内院线一直票房不彰。最近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便是同样由迪士尼出品的《阿拉丁》,在5月份公映后,《阿拉丁》票房最终报收于3.7亿元人民币,排在今年国内进口片10名开外。

 

  另一边,《阿拉丁》却在一水之隔的日韩市场掀起一股歌舞“旋风”,分别排在当地年度引进片榜单的第1名和第2名,成为近期势头最猛的好莱坞电影。事实上,《阿拉丁》在亚洲其他的成熟市场也展现出不俗的势头,例如中国香港/台湾、新加坡都闯入年度总榜前三甲,凸显歌舞电影广泛的观众缘。

 

  记者发现,不仅是近期的电影,歌舞电影似乎从来没有在中国火起来过。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中国,观众为什么不喜欢看歌舞电影?

 

  歌舞电影渊源

 

  歌舞电影的诞生与有声时代基本同步,可谓历时久远。

 

  首先需要先厘清歌舞电影的概念。根据Wikipedia的定义,歌舞电影又称“音乐剧影片”(英文为Musical film或简称Musical),特指“由角色演唱的歌曲交织在叙事中,有时还伴有舞蹈的电影类型”。另据BOM的注释,歌舞电影中的“角色在没有屏幕上或屏幕外音乐源的情况下,或在音乐会或录音室以外的环境中,(会)爆发出歌曲”。因此,歌舞电影与音乐(主题)电影具有显著不同,后者通常聚焦于演唱会或音乐行业本身。另外,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音乐传记电影也单成一类,例如《波西米亚狂想曲》、《冲出康普顿》等近年大热的作品,同样自成体系的还包括由印度出品的宝莱坞歌舞片。

 

  随着有声技术的出现,在原有由舞台进行表演的音乐剧基础上,经由影像化而自然发展出了歌舞电影。在这一新类型中,不仅歌舞的布景更加豪华,连场景也不局限在剧院中,因而大大拓宽了表演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歌舞不再只是充当助兴烘托气氛的背景,而是逐渐发展出有别于剧情片的叙事结构,最后成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型。当时好莱坞的大片厂便迅速跟进,仅在1930年就制作了超过100部歌舞电影,此后多年成为风靡一时的潮流,同时影响力进一步辐射到欧洲等发达市场。遗憾的是,由于早期好莱坞的数据统计尚未完善,许多歌舞电影的票房数字已不可考。

 

  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被视为歌舞电影的“黄金时代”,连迪士尼出品的首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37年上映)也有着鲜明的歌舞元素。进入60年代后,虽然由百老汇舞台剧改编而来的《西区故事》(4365万美元,未考虑通货膨胀,下同)、《欢乐满人间》(3100万美元)和《窈窕淑女》(7200万美元)等经典歌舞电影作品接连问世,但歌舞电影不再是吸引主流观众的保证,产量较之高峰期出现大幅下滑。不过意外的转机出现在真人领域之外:1989年,迪士尼动画的“中兴之作”《小美人鱼》正式公映,不仅斩获超过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电影中多首歌曲还获得极高的传唱度,并为艾伦?曼肯赢得“最佳原创配乐/歌曲”的两座小金人(后一荣誉与霍华德·阿什曼分享)。

 

  随后一批曾有过音乐剧经验的配乐人纷纷为动画电影创作了歌曲,并在多届奥斯卡上斩获相关类别的提名和奖项。随着《美女与野兽》(全球4.25亿美元)、《阿拉丁》(全球5.04亿美元)和《狮子王》(全球9.68亿美元)等动画的热卖,歌舞电影也迎来了和动画电影结合的另一种形式的“新生”。也因此,即便进入CG技术制作的时代,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中仍经常保留歌舞唱段,如2010年之后发行的《魔发奇缘》(全球5.92亿美元)、《冰雪奇缘》(全球12.76亿美元)和《海洋奇缘》(全球6.43亿美元)等,这也成为迪士尼动画和皮克斯的一个明显区别。

 

  在迪士尼开启动画“真人化”的改编方向后,原本就在动画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歌曲也完成翻新,从而为重拍的真人版带来鲜活的歌舞元素,这正是此番《阿拉丁》热卖的重要背景。

 

  歌舞电影在亚洲

 

  作为歌舞电影的发源地,北美市场自然是最重要的票房产出主力;不过受限于早期数据的不完整性,在BOM统计的真人歌舞电影北美排行榜中,基本上以近年来问世的作品为主,包括《美女与野兽》(5.04亿美元,年度第2)、《阿拉丁》(3.21亿美元,年度第3,上映中)、《马戏之王》(1.74亿美元,年度第18)和《欢乐满人间2》(1.71亿美元,年度第18)等,只有《油脂》(1.89亿美元)和《芝加哥》(1.7亿美元)的出品时间在15年以上。而在亚洲市场,好莱坞发行的歌舞电影曾多次掀起热潮,证明歌舞电影在亚洲成熟市场有着牢固的基础。从上文的《阿拉丁》票房成绩来看,根据映画.com发布的数据,《阿拉丁》在日本完成了惊人的5连冠,累计票房更是突破85亿日元(约合5.4亿人民币),即将超越《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91亿日元)登顶年度总榜。

 

  在最近两个周末,面对新上映的《蜘蛛侠:英雄远征》,越战越勇的《阿拉丁》以明显优势蝉联榜首,这与前者在中国市场的压倒性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上一部在日本完成票房5连冠的好莱坞电影正是真人版《美女与野兽》,其两年前在日本曾连续7周登顶,最后以124亿日元位列历史票房榜第19名。由此看来,真人版《阿拉丁》预计将向100亿日元发起冲击。再来看韩国:《阿拉丁》在公映首周便击败本土强手《恶人传》夺魁,随后遭遇斩获戛纳“金棕榈奖”的《寄生虫》退居次席,但在强劲口碑的助推下《阿拉丁》两度重回头名,放映银幕数更是出现逆势上涨。截至7月初,《阿拉丁》在韩国的观影人次已超过900万,在进口片中仅次于《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最终有望卖过千万人次线。按最新汇率换算,日本和韩国的收益均超过4亿人民币(6000万美元),位居《阿拉丁》海外票仓的前两位。此外,《阿拉丁》在中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等成熟市场也都进入了年度前三甲的行列。

 

#p#分页标题#e#

  不仅是《阿拉丁》,很多歌舞电影在日韩都有很不错的成绩。迪士尼制作的《美女与野兽》和《阿拉丁》在日本皆问鼎进口片冠军,年度排名则分列第1和第2,而且《阿拉丁》还有望升至头名;另外,《美女与野兽》和《阿拉丁》在韩国也相当受欢迎,年度排名双双进入前10的行列。与很多歌舞电影在日韩都有不错的成绩相比,但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成绩都逊色不少。美女与野兽》和《阿拉丁》在中国均未能进入总票房榜前20名,《悲惨世界》、《马戏之王》和《爱乐之城》都在日本排进前10名,而韩国则有《悲惨世界》、《妈妈咪呀!》和《爱乐之城》进入前15名,反观中国市场则都在50名开外(《妈妈咪呀!》未获引进)。

 

  若考虑饱含歌舞元素的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东亚三国的差距同样颇为明显:在日本,《冰雪奇缘》蝉联16周冠军后席卷255亿日元,一举进入历史前三甲之列,仅次于《千与千寻》和《泰坦尼克号》;在韩国,《冰雪奇缘》以1029万人次成为首部观影人次破千万的动画电影,年度排名也高居第3名。而《冰雪奇缘》在中国市场则位列年度第33名,没能形成大爆之势。如前所述,虽然音乐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不被归为歌舞电影,但凭借“皇后乐队”近50年积累的超高人气,在日本和韩国分列年度总榜第1名和第3名。而3月才引进国内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只在“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放映,最终票房并未破亿。

 

  可以看到,对于歌舞电影及音乐传记片的接受度,中国和其他同区域的成熟市场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拓普电影智库上搜索歌舞电影,可以发现这20年来总共票房过千万的影片只有25部,即便是2001年上映的《红磨坊》的1200万票房,都能在歌舞电影的总榜单上排名14;而另一部国内的歌舞电影《如果·爱》,虽然上映于2005年,但是3000万的票房现在都能排在国内歌舞电影票房的第17名。如果刨除开榜单中一些严格意义上不算歌舞片的印度影片,那么他们的排名还要更加靠前。

 

  这20年间,中国的电影市场容量从不足8亿元上升到超过600亿,为什么歌舞电影看起来却没有跟上总票房上升的脚步?首先可以可以看出,上述在日韩热卖的歌舞电影,大多都有情怀加持:早在90年代初,《美女与野兽》和《阿拉丁》的动画版本就登陆海外院线,从而在亚洲其他国家培育了不少忠实粉丝,并借由真人改编版带动了一波“情怀”观影;但由于上映时间都在“十部进口大片新政”之前,国内观众无缘在大银幕得见上述经典动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版在国内的受众范围。另外,《悲惨世界》、《妈妈咪呀!》都改编自知名的音乐剧,通过在亚洲各地常年不衰的巡演,在成熟市场原本就有着为数众多的拥趸;而音乐剧在国内则尚未达到相近的接受度,仍处在培育受众的起步期。

 

  整体文化氛围的差异以及审美和市场培育的相对不足,也是一位影评人认为歌舞片在国内没有好票房的重要原因:“欧美有发达的音乐剧、歌剧文化,这属于他们的流行文化,因此歌舞电影有很好的观众基础。中国一直没有形成清晰的歌舞片类型,没有能将歌舞与叙事结合好的优质歌舞电影,也没有同时能将歌舞和表演连接起来的演员,中国的观众也就没有对歌舞片完整的审美脉络,而且音乐剧、歌剧文化在中国也不流行。没有观众基础,票房成绩自然好不起来。”与此同时,观众的成熟度也被认为会影响到其对歌舞片的接纳程度。一位经常在自家影院办影展的影城经理告诉记者,其影院的歌剧和歌舞影展效果都比较一般,因为看得人少。“国内电影观众目前的成熟度还不是很高,因此对歌舞电影感兴趣的观众不会很多。对于歌舞影片来说,目前国内市场也欠缺一个能脱离于‘IP’的爆款,有了爆款影片,才能带动更多的观众去关注、欣赏这个类型的影片”。

 

  华语电影也曾有过尝试歌舞类型的努力,2005年的《如果·爱》曾在国内获得约3千万元的票房,位列当年所有影片的第14名,还在金马奖和金像奖斩获多项提名和奖项,成为当年“叫好又叫座”的经典案例之一;由周杰伦自导自演自编的《天台爱情》(1.2亿,2013年票房第57名)、由王祖蓝自导自演自编的《你咪理,我爱你!》(84万)也曾做出尝试,但这些歌舞电影并未获得太高的票房回报,更多属于主创发挥个人才情的“即兴之作”,可见相关类型的探索在国内仍未真正起步。若要制作出优秀的歌舞电影,导演、编剧、作曲、作词等岗位间的合作需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同时对演员的歌舞功力也有着苛刻的要求。这在推崇工业化制作的好莱坞也非易事,在人才相对匮乏的国内电影业就更构成不小的挑战。

 

  当然,发源并兴盛于美国等成熟市场的歌舞电影,也许很难真正获得国内制作人的青睐,相比之下,取材自本土的戏曲元素反倒可能带来惊喜。今年5月份,由胡玫执导的《进京城》在国内公映,片中鲜明的戏曲元素令人眼前一亮,虽然影片最终票房仅有1466万,但作为试水之作仍不是其意义。

德迅网 » 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中国 观众为何不喜欢看歌舞电影?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