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中国电影人最需要的 是重新站上擂台的机会

  昨天,同样在这之前暑期时撤档的《八佰》爆出11月的定档海报,又如一层石激起千层浪一般引来无数影视人疯狂转发,微博朋友圈再次被大量刷屏。可惜的是,事后官方辟谣这是一则假新闻。一件恶劣的造谣事件,骗得了影视圈的短暂高潮。

  但不管从哪个方面看,这都足以说明影视人对于撤档电影的重视以及对它们再次“归来”的翘首以盼。一部电影背后牵扯到的影视从业者实在太多,它包含了一个团队的期待,一个公司的利益,以及一堆人能否靠它(电影)生存下去的机遇。也正因如此,撤档之于电影无异为打破平衡的“绝望”,再次上映又如同黑夜之后黎明般的“希望”。一旦有变故所有影视人都会迅速给出“化合反应”也就不奇怪了。

  观众和影迷的反应也不小。

  仅仅两天时间,《少年的你》预售就突破7000万,仿佛所有人都想要看看被“释放的少年”到底长什么模样。观众的热情这么高也可以理解,一部电影最终都会变成“商品”被消费" target="_blank">,消费过后有的人喜欢、有的人讨厌。喜欢的人多就是好电影,反之我们可以喷它是烂片。

  但观众作为消费者,最害怕的无疑是把他们“消费的权力”都给剥夺掉。哪怕是一个怨气很重的键盘侠,逢片必骂的那种,收掉他骂一部电影的权力也会让他十分痛苦。所以《少年的你》超高的预售恰好展示了观众群体对于自己“消费权力”的捍卫。

  总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所有人对于电影重上,都十分热情高涨。

  卖不卖钱没关系,上不上映最重要

  2019年还没有结束,但是在今年的年终总结里一定会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撤档”。

  一个暑期档,我们就经历了《少年的你》《八佰》《小小的愿望》《刀背藏身》《武圣关公》以及《旺扎的雨靴》共六部影片撤档。再加上几天前的《好莱坞往事》,一个季度就撤档共七部电影。这节奏不是在打乱秩序,而是让撤档变成一种常态,其结果无疑是“多输”。

  首先是收益损失。

  影片无法如期上映,不能卖票房,出品方、制片方、宣发方都会遭受“回款打击”。这样拖下去就会造成无法及时给投资方回款并违约。而不管什么行业,一旦出现违约就会让团队和公司混乱,紧接着就会有各种资金问题层出不穷,普通员工被迫被裁员走人也不是什么怪事。

  投资方同样也很难受,因为投出去的钱无法按时收回来。而且还不是票房不好造成的“投资失败”,而是直接把商品掐断让投资的电影“滞销”。就好比有货不让卖的心情,任何人换位思考一下都知道这种状况十分郁闷。

  其次是消费损失。

  不管是什么理由撤档,撤档的电影都会被或多或少的“调整”。像《小小的愿望》就修改了“破处”台词,即将上映的《少年的你》也有此前3分钟的内容被删减。这样的“调整”都会让影片的观感受到直接影响,而直接受害者就是此后所有买票的观众。

  修改=翻车?

  试想一下,这就好比你本来可以买一台拥有iCloud功能的iPhone,但是突然由于“技术原因”,现在你买的iPhone只要是国产ID就不能使用iCloud,而变成了云上贵州。虽然对于iPhone的本质没有影响,但是偶尔收到赌场骚扰信息还是会让你不悦。最后作为消费者的体验的结果就是:iPhone没有以前好用了。

  调整后归来的撤档电影也是类似的道理。不管这个调整对于电影的核心内容影响有多大,但始终是有影响存在。而再小的影响也会造成部分观众的不悦,自己的观影体验(消费体验)就大打折扣。说远一点,这种事情多了,人均幸福指数下降了,大家不愿意再消费(看电影)后GDP跌了,这个责任谁来负?

  因此电影撤档造成的以上经济损失,影响力不可忽视。有些人会觉得此番言重,撤档的影响实际上没那么大。例如像《小小的愿望》重新上映后最终票房才2.66亿,并且口碑也不高,从结果看还是造成了经济损失。而像《刀背藏身》《武圣关公》和《旺扎的雨靴》从各方面看也没有卖座叫好的资本。哪怕是在中国人气极高的昆汀的《好莱坞往事》,其潜力也很难成就爆款票房,顶多有个高口碑。那这些电影即使上了也大概率会造成经济损失,不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结果上看或许如此,但是结果主义并不是影视人的信仰。要知道,努力过后的失败,和没有机会努力直接宣判输掉,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希望大家带点“体育精神”去看待电影上映这件事。对于许多电影公司来说,电影上映最重要的目标不是赚钱,最重要的目标是对自己、对这个项目、对参与了这个项目的所有人有个交代。或许我们会因为一个电影项目亏钱,但是我们制作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在为“中国电影”本身添砖加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金碧辉煌的房梁屋顶,也需要支撑他们的钢筋水泥。

#p#分页标题#e#

  一部电影的票房可以输,但是电影本身不存在胜负。我们最怕的是成为中国电影那一砖一瓦的机会都被剥夺。

  如果说哪个行业有最多的梦想家、最多的理想主义者,那一定是电影行业。对于我们来说,赚不赚钱只能决定吃得多饱,而上不上映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可以吃不饱,但我们的人生一定要有意义。

  创造的不止是电影,而是时代

  叔本华曾说:“如果你预感自己未来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你必须把自己定位于子孙后代之中。”电影人都不是目光短浅的人,他们在当下做的许多事,都是站在未来角度回看这个时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西影厂为首的八大制片厂顶着拍一部亏一部的压力不断地拍艺术片。当时的结果是负债累累,厂长辞职,引发行业大变革。但如今回看那会儿,所有的影迷都说那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因为所有电影都充满人文气息和艺术美感,它们是中国电影美学的巅峰。

  这件事充分阐述了: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真的就得把正在做的事定位于子孙后代之中。

  很多现在的人质疑中国电影:喜剧片那么烂俗,为什么还要拍;青春片那么狗血,为什么还要拍;玄幻片那么扯淡,为什么还要拍?这些电影大部分都不好看,不如不上,免得拉低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平。

  但电影产业是一个工业,需要不断更新,所以哪怕一个类型也要不断地“尝新”、探索新模式,直到它成功成为一个被所有人认可的作品(商品)为止。就像现在最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主旋律电影,也走了25年的探索路才有了如今成熟的体系。

  今天中国电影市场如此繁荣,但也有许多喜欢过去“最好时代”的影迷批评现在电影质量不高,烂片太多。电影圈难道不知道这个问题吗?但是我们拍电影不是为了讨好一部分影迷,我们现在成就的高票房市场,一个个记录不断刷新,放到未来会看,此刻我们难道不也在经历中国电影一个高光的“黄金时代”吗?

  而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就是每一部拍出来的电影,都能顺利上映,完成一份时代的使命。

  我们希望通过今年的各种“撤档事件”,更能引发所有人宏观得看待电影,而不是只着眼一部电影的口碑与票房,不要一出烂片就骂街,一有票房失败就嘲笑。无论好坏、成败,所有上映电影加起来才形成了电影文化

  就好像一个拳击手每场比赛有胜有负,他或许会因为战术失败或状态不好而输掉一些比赛,甚至遭遇伤病困扰而停赛一段时间。但正是一场场比赛的累计才能成就一个拳王,关键的是他要一直能上场。哪怕偶尔短暂离开,但他始终王者归来。

  电影也是一样,或许偶尔它会有票房不佳、口碑不高的时候,甚至会遭遇撤档风波而被迫“离场”,但即便如此,只要有机会,哪怕因为“调整删减”而失去了最佳状态,它都依然会走上舞台。

  我们不是要赢下每一场比赛,但我们需要不断地站上擂台。

德迅网 » 中国电影人最需要的 是重新站上擂台的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