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似乎都在谈“元宇宙”。但围绕于此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面向这个充满想象的未来世界,应该张开双臂加速奔跑,而且已有人做出起跑的姿势;也有人认为,“元宇宙”走红就是一场资本炒作,是某些企业对曾经失败的技术投资所进行的一场挽救。
到底什么是“元宇宙”?它为什么突然火了?它离我们还有多远?
“元宇宙”是什么?比拼想象力的时候到了
什么是“元宇宙”?截至目前,“元宇宙”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确切定义,人们对它的描述,还处在“比拼想象力”的阶段。
美国社交媒体脸书(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提出的“元宇宙”,打算让真人置身网络。他在演讲视频里说:“下个阶段的平台和媒体,会让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你将不仅仅是从旁观看,而是置身‘实体互联网’之中。这就是‘元宇宙’。”他举例,“当我把小孩的视频发给我父母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就像和我们在一起一样,而不是只通过一个小小的屏幕观看;当你和朋友玩游戏时,你会觉得跟他们同处同一世界,而不是独自面对电脑。”
他在视频里还呈现出多种设想的“元宇宙”场景,比如开会时,真人、虚拟人、机器人出现在同一空间中,有人坐在桌前,有人飘在空中。一位女士想通过网络连线分享自己在现实街道上看到的涂鸦,这幅涂鸦瞬间就逼真地展现在所有人眼前,仿佛大家都置身于那条街道。
紧随其后,不少互联网从业者也纷纷抛出自己对“元宇宙”的理解。有的说,这事精彩就精彩在它的不确定性上,“创新是循环的,我们创造的新奇技术可以激发更多创新”;有的说,人们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比如现在我们以为AR(增强现实)是进入虚拟世界的通道,但未来它可能还将成为我们回到真实世界的纽带,允许我们从完全虚拟的沉浸感之中解脱一会儿,但又不用彻底掉线。”
那么,科研人员怎么看“元宇宙”?
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学者陈捷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援引了“元宇宙”“鼻祖”——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在其著作《雪崩》中提出的原始概念:“元宇宙”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始终在线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除了吃饭、睡觉需要在现实中完成,其余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实现。
在陈捷看来,虽然“元宇宙”的出现与发展,将面临诸多技术层面上及人类社会规范层面上的挑战,但它是人类交互愿望与技术发展的必然走向。
多年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张军平则认为,“‘元宇宙’就是让真人真正生活在虚拟世界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沈阳团队尝试给“元宇宙”下一个规整的定义。他们在近期发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到:“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
这串概念下面还有一排小字:“元宇宙”仍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不同参与者以自己的方式不断丰富着它的含义。
“元宇宙”为啥火了?鼓励探索警惕忽悠
即便“元宇宙”概念尚不清楚,但也无法阻挡它成为资本和舆论的焦点。
陈捷说,人类不满足烽火狼烟、飞鸽传书的通信方式,于是发明了电话电报;不满足只听到声音,还想看见对方的状态,于是发明了视频通话;不满足简单看见平面的、已有的影像,于是发展出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人类为了满足“像神仙一样”畅游世界的梦想,一方面在现实世界发展科技,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构建虚拟世界。显然,后一种方式由于少了很多物理上的限制,更容易实现人类的愿望。
不过,当人们看到“元宇宙”概念里出现的扩展现实、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广为人知的技术名词时,仍不免冒出一连串的问号:“‘元宇宙’就是这些?没什么新东西呀!是不是炒作?”
换言之,现在热议“元宇宙”是否为时过早?
前不久,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连发两文,表达了对“元宇宙”概念的谨慎态度。他认为,“任何产业或行业的重大改变,都是技术上逐步积累的结果,是有明显征兆的”,而这次的“元宇宙”概念,仿佛是被资本包装之后“突然蹦了出来”一样。
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恰恰是平静催生了热闹。
沈阳就“‘元宇宙’为啥突然火了”给出三方面的理由:社会进步技术为本,但近些年互联网领域的技术概念有些枯竭;普通用户对手机审美疲劳,期待新鲜事物;资本缺乏新热点,需要新方向。
秉承理性和开放的态度,李志民对“元宇宙”的走红评论道,“任何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探索都应该鼓励,任何以科学为名义的忽悠都需要警惕。”
“元宇宙”距离现实有多远?技术这把尺子现在量不出来
不论“元宇宙”是虚火还是真火,它都制造了一个让全世界集中审视热门技术的机会。人们渴望知晓“元宇宙”距离现实到底有多远,就必须先把目光聚焦到科技本身。
正如陈捷所说,现实世界的科技水平决定了“元宇宙”的上限。一方面,人类对现实中自然规律、物理规律以及真实世界的理解,决定了“元宇宙”里能够存在什么;另一方面,当前的科技水平,决定了“元宇宙”能够实现到什么程度,决定了“虚拟的现实”是真的能让人沉浸其中甚至难以自拔,并且实现人类社会的部分功能,还是只能当成高档的三维玩具。
为了查明“元宇宙”的技术可行性,张军平浏览了国内最近出版的《元宇宙通证》一书,书中一幅“‘元宇宙’六大支撑技术”的分析图令他印象深刻。这六项技术分别是:区块链、物联网、网络及运算、人工智能、电子游戏技术、交互技术(包括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
张军平认为,“元宇宙”就像是一个“水果拼盘”,“目前技术上没有太多突破,但业界又希望整合这些技术形成一个全新的应用”。
掌握技术的业界佼佼者,如何看待技术现状与“元宇宙”之间的距离?
作为全球科技巨头之一,微软也布局了“元宇宙”,不过他们目前能公开的内容不多。微软方面表示,“元宇宙”的本质在于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持久、稳定连接的数字世界。微软的相关技术,可以为驱动“元宇宙”提供所需资源,包括在云端为现实世界构建“数字孪生”的物联网服务;通过混合现实设备,营造现场感的相关平台;以及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以自然语言进行交互,并用于视觉处理的机器学习模型等。但他们表示暂时不便透露更多细节。
高通公司表示,他们在XR(扩展现实,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的统称)领域已经积累了十余年。当被问到“XR技术距离让人‘虚实难辨’还有多远”时,该公司XR业务中国区负责人郭鹏说:“具体还需要多长时间我们不好预测。”
他告诉记者:“空间计算是XR的关键技术,它包含两大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用户的身体感知,也就是知道‘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第二个层面是空间定位,即对环境的感知。”高通正在对这两个层面的空间计算进行大量投入。空间计算对于精准度的要求很高,比如用户感知涉及手部和眼球追踪等,环境感知则离不开平面检测、场景识别的支持,这些都需要借助视觉技术、云端AI(人工智能)以及相关技术的协同工作才能够实现。”
再把目光转向国内互联网大厂,“元宇宙”似乎更远了。某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员工透露,他们目前不便谈论“元宇宙”,原因有二,一是这一概念涉及货币等因素,政策风险较高;二是当今技术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创造“元宇宙”的要求。
陈捷坦言,目前“元宇宙”更像是人们的愿景,这种愿景可能承载了人们对技术发展的信心,也承载了人们对各种“梦想成真”的渴望。他说:“我们相信‘元宇宙’的推进可以带动一大批研究,但是也应意识到,真正的‘元宇宙’还很遥远”。
张军平直白地说:“目前很多核心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比如人工智能,还处在婴儿期。”
当被问及“‘元宇宙’距离现实还有多远”时,他话锋一转,说:“我想起网上一个关于区块链的玩笑,说‘目前区块链的盈利,主要集中在区块链的相关讲座上’。”
-
相关文章
- 2022数字经济100强榜单
- 招商证券(600999)股东排名:招商证券十大股东查询
- 实达集团(600734)十大流通股东
- 毅昌股份是什么行业的(毅昌股份主营业务是什么)
- 众应互联是哪里的企业(众应互联所在地是哪里)
- 山鹰纸业股票上市价格(山鹰纸业600567上市价格多少)
- 复星医药(600196)2016年11月10日增发公告
- 吉利汽车科创板上市(吉利汽车股票代码多少)
- 波罗的海指数是什么(波罗的海指数的意义)
- 中信银行怎么样(中信银行有哪些亮点)
德迅网 » “元宇宙”到底是个啥?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