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乌丹星老师做了一场题为《养老2.0时代的思考》的主题报告,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我不认为养老的春天已经到来!”
当头一棒,让很多头脑发热的人清醒了不少。
用经济学中的“黑洞效应”来看养老
经济学中的黑洞效应,是指企业的一种自我强化效应,当一个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也会像一个黑洞一样产生非常强的吞噬和自我复制能力,把它势力所及的大量资源吸引过去,而这些资源使得企业更加强大,形成一个正向加速循环的旋涡。
“养老经济学黑洞效应”,我觉得应该是养老企业品牌的树立及强化,当其养老品牌达到一定知名度后,再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扩张,利用模式的复制和品牌的影响力,使得大量的长者选择到此家机构入住。从企业角度来看,品牌带来的隐性效果就是更快的去化速度和更高的入住率。
前几日写的关于著名表演艺术家牛犇入住亲和源老年公寓并拍摄《我们的师父》,迅速建立起大众对亲和源品牌认知的文章,应该就是对“养老经济学黑洞效应”的一个实例解释。
品牌的本质是对包括资本和人力、物力、政策,甚至人们感情在内所有对其有用的社会资源的吸引力。当这个引力场强到一定程度,它就形成市场黑洞。虽然政府为优化市场效率,考虑整体利益,会尽量想办法避免这种黑洞产生,使社会资源的分配不至过度集中,可是从企业个体利益考虑,建立一个巨大市场黑洞却几乎是每个企业目标,每个企业都希望通过对品牌持有获得强大的吸引力,以此得到更大社会资源及相应的社会财富。
“经济学黑洞效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吞噬。当某一养老企业运营成功时候,大量的社会甚至国家资本就会向此家企业倾斜。例如儆堂集,其单一项目的改造成本就达到数千万,而背后“金主”敢于压宝的原因之一,便是其总经理傅力曾在某项目上的成功。
除资金上的引力,还有影响力方面。例如龙振养老,其创办的三里屯养老照料中心是北京(楼盘)市养老驿站的模板。目前已接待全国各地养老机构代表的参观访问,甚至民政相关领导也去调研过。这个影响力,已经由单一的驿站扩散到整个龙振养老品牌。昨天,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世杰等一行10人就去了龙振养老劲松西社区养老驿站调研了社区居家养老运营情况。
总的来说,养老行业的“黑洞效应”也是具有两面性的。“隧道学黑洞效应”提醒企业要看透障眼法,避开“雷区”,稳健的走;“经济学黑洞效应”提醒企业重视品牌的树立及推广,以便社会各种资源向自身倾斜,这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