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哨所》
曾 軍繪
界碑,神聖而庄嚴,是國家領土和主權的象征。走近界碑才能真正讀懂邊關。
我曾多次去基層連隊,最難忘的是新疆邊防連。盛夏的早晨,太陽初升,象征國門的霍爾果斯口岸五星紅旗高高飄揚,鮮艷奪目。我和聯合調研組的專家迎著朝陽從口岸邊防營地出發,沿中哈邊境蜿蜒崎嶇的山道行駛,不時聽到從山谷傳來的潺潺水聲。遠遠望去,那急湍的河流,像條白練在山澗飄蕩。山坡、草地、雲杉,讓人心曠神怡。
行約兩小時,到達阿拉馬力邊防連。營區一側,有一紅褐色花崗岩雕塑,鐫刻著《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歌詞。當年唱響大江南北的這首經典曲目,就誕生在這裡。我入伍時,是唱著這首歌走進軍營的。“阿拉馬力”是突厥語,意為產蘋果的地方。這裡地處天山山脈的卡拉喬克山,山頂長年被積雪覆蓋。山澗是條界河——霍爾果斯河。河的對岸是哈薩克斯坦。1962年,阿拉馬力邊防站建成,由步兵師的連職干部高立業出任第一任站長。那年8月1日,高立業奉命率10名公安戰士,牽三峰駱駝,背一口鐵鍋,攜帶兩把鐵鍬及生活用品,從霍城縣徒步兩天一夜,來到卡拉喬克山,選了個有利地形落腳。
那時的邊防站,荒無人煙。當地牧民聽說解放軍來駐防,提醒高站長:“這種地方,冬天不是凍死,就是被狼叼走。”可是,祖國的門戶總得有人來守。戍邊官兵挖地窩,搭帳篷,安營扎寨。巡邏靠兩條腿爬雪山,蹚冰河。照明沒有電,靠煤油燈。燒飯沒有煤,就地砍柴當柴火。下飯沒有蔬菜,靠挖野菜代替。連史館裡,至今陳列著鐵鍋、駱駝鞍、馬燈、鎬頭、鐵鍬等實物。“三峰駱駝一口鍋,兩把鐵鍬住地窩。”這是第一代戍邊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建站那年,伊犁軍分區政治部派宣傳干事李之金到阿拉馬力邊防站蹲點。他與邊防戰士同吃、同住,一起巡邏、站崗、放哨。他常聽戰友們念叨:“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祖國要我守邊卡,石頭縫中把根扎”。有天晚上,一名青海籍戰士與李之金談到邊防站的艱苦生活,動情地說:“哪裡需要我,我就到哪裡去。哪裡艱苦,我就到哪裡安家。”李之金聽了以后,徹夜難眠,一股熱血涌上心頭,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十來年的新疆生活讓愛好文藝的李之金對當地民歌有著很深的了解,他以豪邁、激越的心情,把戰士們一句句原汁原味、真情流露的語言消化、吸收,自己作詞譜曲,創作出《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這首歌從伊犁河谷走出,傳遍大江南北。
如今的邊防連,今非昔比。居住環境、生活條件、戍邊裝備、文化設施等不斷改善提升。為傳承紅色基因,每年新兵下連,連隊都要組織參觀連史館。盡管連隊官兵一茬換一茬,但聽黨話、跟黨走,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聽從黨中央指揮的軍魂沒有變,融入官兵的血液和靈魂中。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首經典歌曲在連隊一直傳唱,依然那麼青春、嘹亮。
我們一行向著霍爾果斯河的河源方向繼續前行。溪水清澈,奔流不息。穿過叢林,見到界碑上鮮艷的國徽和涂著鮮紅底色的“中國”二字,肅然起敬。站在界碑一旁,回望遼闊的疆土,我切身感受到,邊寧才能國安。邊關固若金湯,是戍邊官兵用軍魂澆鑄的銅牆鐵壁。祖國的繁榮,是因為有人守著荒涼。遙看卡拉喬克山上那紅歌石碑,如同永恆的紅色印記。
(責編:牛鏞、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