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下一站,去哪里?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下一站,去哪里?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下一站,去哪里?



嫦娥落月


         

我们为什么需要仰望星空?
探索宇宙是本能也是使命
  1970年,一名赞比亚修女给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Ernst Stuhlinger博士写了一封信。信中这名修女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NASA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Stuhlinger很快给这名修女回了信,他这封真挚的回信随后由NASA以《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为标题发表。时至今日,这封信仍然是“人类为何要探索太空”的最好回答。
  Stuhlinger在信中讲了一个故事。那是在400年前,德国某小镇里有一位善良的伯爵,他将大部分收入都捐给了镇子上的穷人。中世纪穷人很多,而且不时暴发瘟疫。
  一天,伯爵碰到了一个奇怪的人,他卖力工作,晚上在家研究一下古怪的玩意: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镜片装到镜筒里,用此来观察细小的物件。伯爵被这些小发明迷住了。他邀请这个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里,专心研究这些光学器件。
  镇子上的人得知后都很生气,“我们还在受瘟疫的苦”,他们抱怨道,“而他却为那个闲人和他没用的爱好乱花钱!”
  伯爵听到后不为所动,最终他的选择赢来了丰厚的回报: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给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消除了多种瘟疫和传染病。这一回报远远超过单纯将这些钱用来救济那些遭受瘟疫的人。
  Stuhlinger在信的结尾说:“太空探索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我相信,人类从宇宙中学到的,充分印证了那句名言:‘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
月球后下一站是哪?
向火星发起冲击还是哪也别去
  1969年人类实现登月梦后,自此人们便开始设想,21世纪人类应该可以征服月球,可以到火星度蜜月……但40年过去了,人类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我们还在地球上转悠。现阶段的宇宙探索似乎走到了一个“交叉路口”,不知该往何方发展。宇宙探索下站是哪儿?

方向1:月球建基地
  人类的确已经到过那里,但并不意味着不值得再回去。但“返月”计划倡导者说,这根本不足以探索月球的奥秘。该计划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2004年提出的,又名“星座”计划,主要内容是美国将在2020年再次登月。但登月计划不仅仅是做短暂停留,而是最终建立一个基地为冲击火星作准备。

方向2:登陆小行星
  这个想法听起来或许有些疯狂,但NASA早期的研究表明,将人类送上小行星是完全有可能的。载人到小行星需要的太空船与载人登月的太空船在主体部件上是一样的,而且,由于小行星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太空船将更加节省燃料。天文望远镜已经发现了至少9颗小行星具备登陆的可行性。

方向3:冲击火星
  火星协会主席罗伯特·祖布林也表示,只有登上那个红色的星球,人类才能真正了解到“我们生活的宇宙到底是生机勃勃的,还是弥漫着死亡的气息”。NASA局长博尔登日前的一席话或许让“登火星”倡导者燃起了一丝希望。他誓言“在我的有生之年人类必能登上火星”。

方向4:哪儿也别去
  载人航天飞行的反对者批评说,机器人可以同宇航员一样完成任务,而且完全没有安全风险,费用也更加低廉。其实,载人航天计划最大的反对声音来自公众,因为是他们在为该计划高昂的开销买单。
人类最远探索到哪?旅行者1号飞出太阳系
  据英国广播公司2013年9月12日报道,经过30多年的飞行,跋涉190亿公里之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旅行者1号”终于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实现这一壮举的人造设备。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埃德·斯通说:“这是一个关键的里程碑。就像是环绕地球航行一圈,或者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一样。”
  科学家分析“旅行者1号”传回的数据,认定它已经走出太阳系。“旅行者1号”上的等离子体波科学装置(PWS)可以检测周围环境中带电粒子的浓度。和2012年10至11月的数据相比,2013年4至5月再次传回数据时,每立方米内质子的浓度几乎增长了100倍。
  “旅行者1号”于1977年9月5日发射升空,和“旅行者2号”共同探索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并于1989年完成任务。“旅行者1号”此后继续以45公里/秒的速度航行,现在距离地球已有190亿公里远,传回的信号也要17个小时才能抵达地球。
  不过,“旅行者1号”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因为只要探测器上面的设备能够正常工作,科学家就会通过它们进行新的探索。
月球有啥重要资源?氦3够人类用几千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研究发现,月球表面土壤中富含大量的氦3,初步估计有上百万吨。作为核聚变中必不可少、安全的核聚变燃料,氦3在地球上分布极少,“如果能够解决将氦3运回地球这一问题的话,8吨的氦3可解决全中国一年的能源供应总量。月球上百万吨的氦3为全人类提供几千年的能源是没有问题的”。
为何还要探月?
再次登月并非重复而是“螺旋上升”
  美苏探月几十年后,为何中国、印度、欧盟等还要探月?中国再次登月是重复还是螺旋上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对美国多位航天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专访。
  美国太空政策研究院院长、原美国宇航局官员斯科特·佩斯(Scott Pace)博士称,其他国家登上过月球并不意味着中国不是先驱者。中国正在培训新一代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并且正在通过探月任务给予他们宝贵的太空飞行经验。佩斯说,“太空环境极具挑战性,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应集中精力取得任务的成功,而别总是想着和他国一比高低,要比也应更多地和自身相比较。”
  美国安全世界总裁迈克尔·辛普森(Michael Simpson)说,中国正在为月球科学和探月登月所需的复杂工程做出其自身的独特贡献。我想中国探月任务尝试的方法和使用的工程方案是先前美苏都没有用过的。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应是先驱者。
  美国航天基金会中国项目高级研究员瑞恩·费斯称,在探月技术上中国仍然落后于美国,但美国在过去的40年中并没有多少创新,而中国却发展得非常快。他认为中国正在非常稳健而快速地迎头赶上美国。“关于这一比较,我们还需记住一些重要的事情。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所尝试的事情既困难又昂贵。我认为,首次采用前沿技术比首次开发新技术更有意义和实效。”
真的有外星人吗?

Q1:存在可能有多大?
  要探索地外生命的可能性,就要先了解地球上的生命。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已知的复杂生命形式的存在要求非常苛刻,人类诞生看上去越来越像一个极小概率事件。但银河系估计有1000亿颗到4000亿颗,而银河系只是大约1400亿个星系之一,就算10个恒星中有一个有行星环绕,那么地球在银河系中就应该有200亿个兄弟姐妹,即使像太阳一样9大行星中只有地球有高等智慧生命存在,那也应该有10万-15万个行星适合生命发展。

Q2:怎么联系外星人?
  发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来表示不同的意思。1999年和2003年,加拿大天文学家将载有自行设计的数学语言信息发送到太空,不过结果仍未知。 也有科学家认为可以用图像语言作为星际交际的共同语言。还有科学家认为,音乐语言也可作为星际交际的共同语言。为了联系外星人,科学家不但用无线电波发送信息,而且还使用“瓶中信”。1972年3月至9月,美国曾先后发射了4艘宇宙飞船到太空,每艘飞船都带有实物信息。

Q3:外星人长啥样?
  人们想象中的外星人可能会拥有两颗智能机器头颅,眼睛可以发射智能电波,浑身拥有无穷的力量;著名天文学家霍金曾向世人展示他想象中的外太空生物的具体形态,火星、月球等类地行星上生活着两只脚的草食动物。草食动物拥有两只足以支撑庞大身体的三趾小脚,能快速移动,利用吸尘器般的巨型嘴巴从岩石的缝隙中吸食食物,大嘴还能让它们牢牢地盘在垂直的峭壁上进食。

Q4:会入侵地球吗?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一部最新纪录片中称,外星生命几乎是肯定存在的,宇宙包含着1000亿个星系,每1个星系又拥有数亿颗恒星。在这么广阔的区域里,地球当然不可能是生命进化的唯一场所。“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将外星人找出来。”霍金指出,与这种物种的接触对于人类而言将是毁灭性的,因为前者会为了掠夺资源而入侵地球,然后扬长而去。
人类探月史37年首次落月探测
129次探月仅成功51%仅美国实现载人登月美苏共13次无人登月
  自1958年至今,各国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包括美国59次,前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其中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迄今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美苏两国共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其中美国11次,前苏联两次。
  人类首次探月高峰是在冷战时期,美国与前苏联各领风骚;第二次探月热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日欧印等加入到竞争行列中,各国迄今共实施11次探月计划,其中1次失败,1次部分成功,其余全部成功,成功率大大提高。“嫦娥三号”的成功落月,是自1976年美苏的探月工程告一段落后,37年来人类首次实现落月探测。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新华网、《中国日报》、《环球时报》

德迅网 »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下一站,去哪里?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