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兴,业以才立。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离不开庞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12月28日上午,5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中铝集团云南冶金昆明重工车工、高级技师耿家盛,德州恒丰纺织集团细纱挡车工、高级技师王晓菲,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人力资源部部长沈大立,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采油作业工、高级技师赵奇峰来到国新办新闻发布厅,与中外记者畅谈改革开放和高技能人才发展,分享匠人故事,传递工匠精神。
筑就“工匠魂”:高技能人才队伍快速集聚成长
“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大幅增长、地位不断提升,为制造业强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张立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政策引领,让匠心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截至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已超过1.65亿人,高技能人才达到了4791万,分别较2012年增长了23%和39.3%。
“这几年,我感到国家越来越重视我们技术工人,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政策层出不穷,让身处基层一线的技工感到有希望、有价值。”赵奇峰说,“我所在的中国石油建立了九级技能人才晋级通道,在以往初、中、高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基础上增加了首席技师,还为油田公司专家和集团公司专家配套了相应津贴,高技能人才、技术工人有了创新、创效、传承、交流的平台,施展才华、奉献才智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2017年5月,中国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闪光灯下,80后、90后技能人才与C919一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我感到高技能人才的主人翁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都为能够亲手制造国产大飞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沈大立说。
练就“工匠术”:开展职业培训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
当前,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我国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职业培训铺就幸福路。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最有效的举措是广泛开展职业培训。
从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行动,到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春潮行动”;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人社部门的努力下,6年间,国家层面共建设591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4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了多批次技师培训项目,带动地方同步推进省市级项目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职业培训政策方面,一个重大突破是实现了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普惠化和全覆盖。”张立新介绍,国家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都提供了免费培训补贴。对企业学徒,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也都给予不同程度的职业培训补贴。
提升“工匠力”:让高技能人才得到丰厚回报
从2016年到2018年,“工匠精神”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在现实中,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技能岗位的吸引力不强,社会认同度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
王晓菲认为,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是非常值得弘扬和传承的,现在企业的青年职工,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技不压身,趁现在打好基础,吃苦努力,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没有高技能人才,很难撑起高质量发展。“商用飞机的产业人才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竞争性,高端人才更加稀缺。”沈大立建议,通过跨界培养技术、技能“双师型”人才,让专注于创新的技能人才能够得到丰厚回报,提升他们的“工匠力”。
张立新呼吁,全社会要转变观念,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使技能人才成为人人尊敬的对象。(邱玥)
-
相关文章
- 如何使中国制造最终发展为品牌制造
- 中国制造2025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 中国制造2025计划_中国制造2025值得投资吗?中国制造2
- 2021中国制造业各行业二十强榜单
- 中国制造产出
- 期待!航空题材电视剧《中国制造》开机!
- 复旦泛海金融EMBA:星球的脊梁,在线摄影与音乐创作分享会
- 2020辽宁遴选策论文写作:“小人物”也是支撑中国的脊梁
- 2020遴选策论文写作:“中国精神”挺起“民族脊梁”
- 北京京剧院院长创作抗疫京歌
德迅网 » 光明日报:大国工匠,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