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海峡相望66个春秋 九旬老人为爱坚守终团圆

  中国台湾网4月18日连云港讯 跨越这湾浅浅的海峡,这位港城老人用了66年……只为刻骨铭心的爱。近日,连云港《苍梧晚报》用头版头条揭开了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一段因战争、因历史而显得愈发绚丽的爱情故事。 

  1947年,因为战争,他踏上了去往海峡对岸的轮船。他的爱人,带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开始了漫长的守候,终生没有改嫁;海峡对岸的他,也因为一直惦念着远在大陆的妻子和儿子,选择了孤独和刻骨铭心的思念。 

  时光荏苒,66年过去,年逾九旬的他,终于跨过海峡,回到了阔别许久的故乡,重新牵起了爱人宋雅林那双已如枯藤般的双手,发誓此生再也不会分开…… 

海峡相望66个春秋 九旬老人为爱坚守终团圆

  战争,让他们一别就是半个世纪 

  今年97岁高龄的王育才,耳朵有点聋,牙齿也基本没有了,可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到位。相偕在旁的宋雅林,面色红润,脸上写满温和慈祥。 

  王育才老家在灌南新安镇南头,老烟草局院内。院内一棵400多年的白果树,是他对家最深的印象。22岁那年,他结识了宋雅林,两个人恩爱有加,发誓要白头偕老。可不久后,他被迫离乡。那年,他和妻子宋雅林结婚不满4年,儿子王锦瑜刚满周岁。1947年12月,解放战争爆发,王育才跟随部队从新浦上了逃难的船,辗转到了南京、上海、舟山群岛,最后去了台湾。 

  “我的父母一共生了10个孩子,只成活3个。大姐比我大19岁,二姐比我大15岁,我是老幺。”回忆幼时,王育才不免心酸,“我9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在大伯的照顾下,我17岁时考上一所师范。”可就在他要外出读书时,因为不舍,母亲哭了一天一夜,十分孝顺的他实在不愿母亲伤心,只好跪在母亲面前,表示不再远行,永远留在家中照顾她。可是,谁能想到,此后他会离开生养他的故土,一走就是大半辈子。 

  离开了母亲、妻儿,王育才开始了如浮萍般的生活—刚到台湾时运气还不错,下船就遇到好心人,把他安排在农会工作,但收入并不高,只勉强够生活;后来,他开过饭店,做过小吃,最后到一家综合商店工作。由于回家的执念,在台湾他从未置业,也再未婚娶。其实当时的王育才一表人才,乐观开朗,是不少女性追求的对象,可他始终坚信,妻子宋雅林一定在家里等他…… 

海峡相望66个春秋 九旬老人为爱坚守终团圆

  而在海峡对岸的新安镇,宋雅林———这位中国传统女性,也不顾战火纷飞和世事沧桑,用一生的守候来践行最初的承诺。丈夫走时她才22岁,但她心无杂念,一面照顾年迈的婆婆,一面抚育年幼的儿子。在两间矮小的破草屋里,她一心一意操持家务,有一口好吃的,省给婆婆和儿子,自己常常饿肚子去上工。在特殊历史时期,她还要替丈夫背上反革命的黑锅……“缺吃少穿都不怕,只怕被别人瞧不起,被别人从后边吐唾沫是最难受的。”思绪涌来,宋雅林不免泪湿眼眶:那时,就盼着丈夫早点回来…… 

  远在海峡对面的王育才也是度日如年。他回忆,“那时,最怕就是过年,每逢过年。孤零零一人身在台湾的我,就会跑到住处附近的海边大哭一场。”当时,台湾和大陆还不能公开通信,写信只能从日本、香港才能邮出。到了1986年,一位邻居收到从台湾发来的信,上面有一句话,说王育才还活着。那一夜,宋雅林基本没睡,想着丈夫在台湾怎么生活,过得好不好,谁给他做饭,洗衣服,辗转反侧,彻夜未眠…… 

  归乡探亲,满腹诗文读来句句泪流 

  在台湾,王育才也是个多才多艺之人,不仅爱好文学,还爱好运动。58岁时,他参加踢毽比赛,花样多种,使得观众眼花缭乱,获得全台湾省第一名,还上了报纸,在当时非常轰动。这份剪报老人非常珍惜,至今保存完好。看着报纸上老人的身影,英俊潇洒,十分醒目。可是,这些收获,并不能纾解他思乡的情绪…… 

  “卧居一榻夜深沉,手捧家书胜传真。思亲惟有空着梦,怕听邻人唤儿声。”王育才通过别人的信件,得知家中一切都好,彻夜无眠,想母亲、想妻子、想儿子、想自己的两个姐姐,也想象着故乡的模样……他难耐激动的心情,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以此寄托思念。后来两岸形成共识,可以书信往来,他在妻子60岁过寿时,写了一封信:亲爱的瑜儿妈妈,今年是我俩结婚40周年,而你我生活在一起还不到4年,所以一直饱尝着欢少悲多的滋味。而你却能做到,媳代子孝,兼父责,你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标准式的贤妻良母,我自知亏欠你许多,时到今日,也无可奈何…… 

海峡相望66个春秋 九旬老人为爱坚守终团圆

  后来,家中添了重孙子,他看到报喜家信,老泪纵横,又赋词一首:倾听瑜儿报家音,家中添人又添丁。顿享四代同堂福,他乡做起老太爷。 

  为了能和海峡彼岸多联系,王育才不仅参加同乡会,还参加海州文献编辑工作,义务劳动,没有薪酬。1988年,他终于梦想成真,第一次坐飞机飞到香港,又转道南京回连。看到大陆的变化,他心潮起伏,恨不得一步踏入家中,他又写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回忆儿初哭,他乡独自悲,问我思乡谁,时间八字推。 

  “母亲啊,儿子回来了,你在哪里啊!我真想你们……”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早已物是人非,曾经发誓陪在身前的老母,早已驾鹤西去。他情不自禁地抽泣起来,释放了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感———从1947年12月离开家乡,再返回故乡时,他已是66岁的老人了。而老伴宋雅林,也从当初的妙龄少妇,变得白发苍苍。 

  在家53天,亲戚、朋友、同学,个个对他关心备至,看到家乡的变化,难舍难分的亲情,他当时真不想走了。在采访中,老人十分兴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在家乡的几十天里,两次悄悄走到白果树下,想到几十年漂泊海外,亲人的离去,同学的离开,家里的变迁,许多往事历历在目,儿时的情景似梦般依稀,母爱的温暖永远难忘记…… 

  回乡夙愿终于实现,五世同堂尽享天伦 

  见到白果树,想起了童年的伙伴、家里的亲人,王育才一刻也不想离开。可由于当时政策不允许,他只好含泪告别妻儿,重返台湾。此后,他的思乡之情不减反增。回乡一次需要6万台币,因为囊中羞涩只好放弃。也是自那时起,他觉得有责任为家中的妻儿做些什么。他开始拼命地挣钱寄回家中,给儿子在家里盖了三间砖瓦房。 

#p#分页标题#e#

  人生的再度转折,发生在2013年12月———因为政策改变,王育才得以收拾好行囊,离开了寄居66年的台湾,回到他朝思暮想的家乡,与妻小五世同堂共享天伦。“回来这几年,儿子、媳妇、孙子都对我特别好,端茶倒水从不厌烦。”王育才满心欢喜地夸赞。为了适应大陆环境,他自费订了当地报纸,每日读报是他最大的快乐。从今年开始,由于眼睛看字吃力,所以没有再读报纸,但是电视节目《海峡两岸》成了每日必看节目,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海峡相望66个春秋 九旬老人为爱坚守终团圆

  返乡后,王育才真正享受到家庭的温暖,更为妻儿补偿了那迟到了66年的关爱。去年,宋雅林的腿不小心摔坏了,王育才对她照顾有加,一日三餐端饭送到嘴边;晚上夫妻俩并头而卧,生活非常有规律。虽然两人已是97岁和95岁的高龄,但都是唇色红润,精神饱满乐观,有时会在下午的时候一起出去散散步。 

  “我感谢党、感谢政府,没想到阔别家乡66年还能和家人团聚,回来后享受政府的多方照顾、现在过年过节有关部门还上门看望我,给我发红包,这样幸福的日子,我还没有过够,我一定要照顾好老伴,也照顾好我自己,把失去的岁月弥补回来。衷心祝福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说这些时,王育才紧紧地攥着宋雅林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连云港市台办)

海峡相望66个春秋 九旬老人为爱坚守终团圆

德迅网 » 海峡相望66个春秋 九旬老人为爱坚守终团圆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