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拿走了流量,拿走了市场,现在还想拿走属于演员的荣光。
一直想写写影视圈男演员。
注意,是演员,不是偶像。
现在称得上演员的不多了,
而且他们还在不断流失。
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在柏林电影节“双擒熊”,多么荣耀的一件事情,王景春和咏梅登上热搜,还是托了王源的“福”。
王景春和咏梅获奖后感慨:
以后戏就好接一点了......
影帝也难接戏,
即便你是双料影帝,
更不必说其他演员。
(王景春获东京电影节影帝)
之前濮存昕接受采访时坦言:
没有机会、没人看、没有活;
当被问及还会接拍影视剧时:
不要被骚扰、捉弄、不需要。
前半段说的是娱乐市场赶人,
后半段说的是演员体面退场。
可是他们退场之后,
也没见到谁及时顶上来了呀。
哎,那些被“抛弃”的男演员......
看戏骨演戏,观众舒服;看戏精演戏,观众享受。
何冰演的戏,看起来特享受。
何冰最擅长演市井小人物,
游刃有余之中又透着股机灵。
想起电视剧「我这一辈子」,
印象最深的就是何冰的赵二。
上世纪初的老北京,福海、刘方子和赵二,三个结拜弟兄乱世飘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唯有赵二的一句“哥哥哎”,
能稍稍调剂贯穿全剧的悲凉,
这个角色让我记到了现在。
演小市民歪得出彩,
演大人物大义凛然——
何冰和宋慈是绑在一起了。
父亲,慈儿已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从此再也不回去做官了...孩儿已疲惫不已,不堪重负了......大结局宋慈辞官归乡时,
最后回头,仿佛沧海桑田。
宋慈断案时常有大段台词,
这就需要过硬的台词功底。
何冰说:
背个词儿,这很棒吗?对于一些自封演员的人来说,
这倒是件值得追捧的事情了。
除了影视剧之外,
何冰在话剧舞台上更加活跃。
与陈道明的「喜剧的忧伤」,
打破了人艺60年的票房记录。
时隔三年,重返话剧舞台,
「陌生人」场场门票售罄。
演话剧对何冰来说是主业,
偶尔出演影视剧算是副业。
实际上很多优秀的演员,
都是先有话剧舞台的磨练。
演艺圈里似乎有一条鄙视链:
演话剧的瞧不起拍电影的,
拍电影的看不起演电视剧的。
这多半是圈外人的主观臆测,
但从这句广为流传的谣言中,
却可以窥见话剧的独特之处。
没有NG,从来是一条过;
大段台词,超长表演时间...
这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鲁一就是话剧转型影视的。
从谍战剧「红色」开始,
而后出演「嫌疑人X的献身」
张鲁一让人印象深刻。
得益于一张“显老”的脸,
他把石泓颓废苍老的气质,
展露得毫发毕现。
虽然翻拍版不如人意,
但总算还有一个张鲁一,
不至于让观众太过失望。
至于之后出演的「爱国者」,
则明显是吃了剧本的亏。
回头看“张鲁一们”的履历,
话剧演员转型难就难在挑剧本。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
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
而话剧才真正属于演员。
影视剧演得不舒心,
演员也就只好转向话剧,
毕竟大幕一拉开,
就是演员说了算。
(「李尔王」濮存昕舞台照)
濮存昕被问及“息影”原因时表示,当下影视剧的生态出了问题,他只能一心扑在话剧上。
话剧舞台对我来说,是最自在的,最能体现人生价值。这是好演员的真实生存状态。
娱乐圈和影视圈的苟合,
让好演员与流量绝缘,
红与不红就要随缘了。
“濮存昕们”看开了:
我已经在舞台上安心了,
有一个庙门就足够了。
但是“张译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