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抓住了家长想让孩子成名(即使不成名,在节目中露脸,表演节目)的心理,经过巧舌如簧话术攻击战后,肯定是一签一个准。还有一种模式就是,现场先签一个便宜的,后期会再让交XX钱进行升级。正是抓住了家长的这种焦虑,才滋生出了这么多这样的公司。
很多公司做到一半就突然跑路,然后换个地方,换个名字,换批人接着开,继续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骗。
这种公司花最大成本去做的,除了“看人”的功夫,还有“人看”的功夫。
“占了一层楼”;
“走廊两边贴满童星照片”;
“神态挑剔而专业,下面助手穿梭,一派片场的忙碌景象”......
这种人前功夫做到极致,为家长营造一种公司实力雄厚的幻觉,利用大家普遍对于娱乐圈的神秘感,一唬一个准,屡试不爽。
6.
/ 大梦一场 /
签合同后一段时间,一切没了动静。
在沐沐妈开始怀疑和逐渐清醒过来时,接到了女星探的电话。
女星探说以后沐沐就有其它人陪了,她的工作结束了。
后来沐沐妈才知道,是女星探在这个公司的工作结束了。
从沐沐后来频繁更换经纪人可以看出,这个公司人员流动极快。
接着沐沐就开始接受培训。
培训有好几个基地,沐沐妈本想按同事的建议选崇文门的培训基地,但是公司说新生一律去四惠的新基地。
四惠的新基地比较大,一座小楼房都是培训基地,后来看这个培训基地应该属于合作形式。
分班是四个小孩一组,课程有声乐、舞蹈、表演。
女儿的同学里,外形有的不错,有的一般——但是家境都不错。
家长们聚在一起一聊天,才发现一个事实:
家长们交的学费完全不一样。沐沐妈属于交的少的,住高档社区的交的中等,住别墅的交的最多。而孩子们的课程,都是一样的。
沐沐的培训老师都很年轻,显然是才从大学毕业的学生,而不是所谓的资深专业老师。
这群年轻人,明显憋着对这群吵闹不休的熊孩子的火。
培训有班主任,但是班主任经常更换。过段时间,就会收到一条手机短信:
某某人已和XX公司解除合同,从此他的行为属于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
中间班主任通知有一些舞台剧排练,但是要收额外的费用,问沐沐妈是否愿意参加。
看着继续掏钱参加的家长,沐沐妈突然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对于这群执迷不悟的家长,自己好像一下变成旁观者了。
培训了一个阶段,沐沐真的接到了期盼已久的通告。
但这却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因为,这就是家长告不赢公司的原因。
判决书里写着:“公司提交了明细材料证明其履行了相应义务。”
▲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8)京0105民初48964号
翻译一下就是:
“合同里写的培训、通告都给你了,至于培训的具体师资水准?后来孩子能赚多少钱?能不能真的成名?我可没给你们书面的承诺,也不承担相应责任。”
那么孩子接广告通告的收入到底有多少呢?
沐沐妈说:
关于这部分收入,会先转给公司,公司扣除所谓的一半,将另一半转给家长。但对于具体收入多少,完全是隐蔽的,给你多少便是多少。
还有电视购物的通告,地点偏远,酬劳极低,三五百块,去过一次,便不会愿意去第二次。
平面广告,类似于手套帽子衣服之类的,酬劳依然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很低。
摄影机构拍样品,完全没有法律保护意识的家长,也就是想着免费拍组照片,就去了。事后照片作为酬劳给了家长,具体每次会不会给实质性的酬劳,也是未知的,完全的暗箱操作。
在这个过程里,家长的心态会慢慢改变。
神秘感消除后,觉得助益不大,浪费时间,也就不怎么接类似的所谓通告了。
再后来,沐沐上学了,开始忙了,通告电话依然不断,明白了套路以后,沐沐妈就没怎么带孩子去了。
就此,沐沐结束了几年时间的“准童星生涯”。
沐沐妈说:
回想整个过程,童星公司每个步骤都是稳赚不赔,涉及到的成本和风险都被转嫁给了家长。他们只需要做好他们的本分,那就是做一个称职的演员,很入戏地扮演好每个角色,引你入局。
星探是假的、经纪人是假的、未来是假的、收入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
整件事中,只有骗人的演技,是真的。
7.
/ 背后的故事 /
其实作为家长,大家应该都有一种感觉,现在所有关于孩子的生意,都离钱很近,商家很容易捕到“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