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童星替换成名校,把星探替换成鼓吹焦虑的奥数名师,把经纪人替换成销售,把造星机构替换成各种质量层次不齐的语数外特长补习班,再读一遍整个文章试试,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家长开始的心态,很少有真的期待孩子一夜成名的,比如沐沐妈,都是听到对孩子成长有助益这点才动心。
面对孩子成长中某些不尽人意的表现,大部分家长都非常迷茫、无计可施,对于坊间流传的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是诚惶诚恐。
这时,有个专家或“老师”把解决方案送到你手边,说:“这个我行,包你解决。”
这份诱惑很难干脆地无视放弃。
如果童星公司在最初搭讪时,不强调孩子性格塑造、社会能力提升,单纯说培养童星,我想也许大部分家长,还是能够去冷静评估成功的可能性。
事实上,最终孩子们得到的不过是最普通的才艺培训。
要想让孩子找个普通老师锻炼口才,学唱歌跳舞,拍一套形象写真照,几千块也可以实现目的。
完全不必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冤枉钱。
一直到今天,哪怕被告上法院、还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之后,文中提到的这些童星公司,门庭若市,每天仍吸引着不少家长带孩子上门面试。
在“造童星”这个黄粱一梦中,无数家长多年来缴纳了上亿元造星费,却没有孩子真的被打造成童星。既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不菲的培训费用也打了水漂;而整个套路核心的“造星”公司,在法律上不用承担任何风险。此时此刻,”他们“仍活跃在北上广深的某个商场、公园。
物色着下一个猎物。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出现的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