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标语依赖症”也得治一治

原标题:“标语依赖症”也得治一治

  标语泛滥,也是一种形式主义!近日看了两则报道,颇有感触。

  一则是4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的深度调查,文中提到,有基层宣传工作人员反映,现在悬挂宣传标语的任务太多了,“各个部门都要,忙不过来”。读书月、法制宣传日、禁烧秸秆等,都要挂标语,交通要道两旁电线杆上缠满了挂标语留下的铁丝,有些地方密密麻麻像蜘蛛网一样。

  另一则是4月2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的报道,说成都市新都区有的乡镇街道,过去一遇重要活动、重要会议,各种宣传标语、横幅遍布大街小巷,让人眼花缭乱,群众意见很大。今年,当地纪委监委与宣传、政法等部门联合,以解决宣传标语散滥问题为切入点,精准施策为基层减负,取得不错的效果。

  这两篇报道,很有现实针对性,给为基层减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靶向”。过去,我们一说为基层减负,关注点、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压缩会议、精简文件和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等方面,而从一些地方的反映看,治理标语泛滥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在此之前,我曾听说这样一件事情:某地城区有一条内河,自开展“五水共治”以来,宣传标牌换了一茬又一茬——从简易横幅到墙体喷绘,再到竖起巨幅广告牌,有关方面没少折腾,“氛围”是有了,河水治理的效果却不太“配合”。因而有人戏言,“治水忙坏了广告公司”。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别的领域有没有?恐怕值得做些对照和反思。

  标语、横幅等作为营造氛围、动员群众、推进工作的一种必要载体,根据需要适当设置,无可厚非。但凡事有一个度,把握不好,超过了一定的界限,便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有时甚至难免出丑。像有的地方,因为忙于应付、把关不严,打出一些粗制滥造的问题标语,闹了不少笑话,出了不小洋相。这样的行为,应当成为镜鉴。

  “标语依赖症”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危害不小。一方面,有些地方、有的部门,工作有一种习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对某件事情重视不重视,某项工作落实不落实,先要看“墙上有没有”(标语、横幅),似乎“墙上有了”,心里才踏实。这样干事情,怎么能不“跑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制作大量的横幅、标语,不仅耗费精力,也是劳民伤财。据了解,制作一条横幅,费用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且多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扔,实在是浪费。特别是到了村、社区这一级,本身经费有限,今天要挂这个标语,明天要打那条横幅,开支多了,势必影响其他方面的投入。

  有些地方的横幅、标语从工作需要,变成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主义,基层一线的同志其实也是出于无奈。也就是说,标语泛滥,“毛病”在基层,但“病根”可能还得从上面来找。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为有的上级部门有这样的“偏好”,基层不照办,工作不“应景”,很可能就会在检查评比中失分、挨批。如此,具体办事者只能本末倒置,偏离初衷,使氛围的营造变了味、走了调。

  根治“标语依赖症”,“切口”虽小,却不失“精准”。像成都新都区开展专项治理以来,共撤除各类标语10205条,压减各类标语60%以上,既降低了村(社区)行政成本,减轻了宣传工作负担,又让基层干部能够腾出时间,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抓落实、干实事,以服务群众的实绩实效做宣传。这样的举措,放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将产生多大的效益?

  为基层减负,就应该从整治“标语依赖症”这样的具体问题入手。一方面,各级领导机关要主动“纠偏”,以“基层减负年”为契机,开展一次全面的清理整治,定定规矩。同时,通过改进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基层真正把精力用在解决问题上。另一方面,对于基层单位而言,也要注意转变工作的理念和方式。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传播的方式、宣传的载体比过去要丰富得多,不能总抱着“老套路”不放。要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部署推进工作,有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责编:王丽玮、吴楠)

德迅网 » “标语依赖症”也得治一治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