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回溯漫游,哲学家写给时代的“励志书”

  无论什么人,只要找准奋斗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坚持朝前走,最后总是能步入人生期待的顶点。与其说这是一种生活信念,还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寄托。然而近年来,伴随着新富阶层的崛起,一些八零后、甚至九零后,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于是很多人就悲观地感叹道:这辈子能否成为人上之人,完全是取决于父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这种消极的观念扩散开来,必然会腐蚀立志奋斗的青年。读著名哲学家彭富春的传记《漫游者说:一个哲学家的心路历程》,给人满满的精神正能量,任何一个有梦想、拼搏过的人,读此书都会产生思想上的共振。

  彭富春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美学、德国现代哲学以及中国先秦思想。出版过《论孔子》《论国学》《论老子》《论海德格尔》《论中国智慧》《哲学美学导论》等一系列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专著。《漫游者说:一个哲学家的心路历程》并不是学术著作,而是用朴实的语言、诚挚的感情,追溯求学、生活、工作之旅,全书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分为“田野之子”“青春的梦幻”“思想者与写作者”“光明与黑暗”“在哲人与诗人之乡”五大部分。

  彭富春的祖辈,都是湖北江汉平原上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童年最朴素的梦想就是吃上饱饭,过年能吃上鱼肉。1979年,怀揣文学之爱,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序幕徐徐拉开,整个社会都热爱文学,探讨文学作品成为从城市到乡村共同的话题。当时年轻的彭富春也是文学爱好者。然而伴随知识视野的扩大,大三时,他的注意力转向了哲学、美学,他甚至萌生过转专业的想法。文学需要激情、想象力和生活阅历,而哲学强调理性、反思、论证和推导。那个年代,也是哲学、美学走红的黄金时代。当时,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是青年人心目中的学术“男神”,李泽厚的系列论著也深深地吸引彭富春。彭富春后来师从一代大家李泽厚,书中他回忆了到北京参加研究生面试与李泽厚先生初次见面的往事。“他给我一本书,并指明了其中的章节,要求我明天译出来,后天交到哲学所办公室。这就是我面试的任务。”如此看来,那时候的面试,确实考验专业水准。彭富春专业基础好、外文底子也不错,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提交了面试作业。最终,彭富春如愿考取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在北京认识了很多名震海内外的学者。

  作为名师的弟子,李泽厚认为研究西方哲学与美学,必须懂得两门外语。“从事科学研究就是要做一个孤岛上的灯塔守望者,如果不能忍受孤独的话,你们最好不要当哲学家。”对于导师这句话,他至今都铭记在心。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彭富春在读研期间和毕业后回武大任教的那几年,在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1987年,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生命之诗:人类学美学或自由美学》,接着翻译了德国哲学家蓝德曼的《哲学人类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诗·语言·思》。为了深入地研究德国哲学,他自学德语,经过一番周折,于1991年前往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师从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晚期弗莱堡弟子博德尔教授。在德国经过七年的努力,199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由此,他也是武汉大学历史上第一位留德哲学博士。

  通读此书,不难看出,人的成功之路,也是一条艰辛之旅。彭富春求学中的每一次进步,都充满荆棘,面对一个个堡垒,他就如同勇敢的战士,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本书不仅是学者个人的记忆书写,也是这个时代励志的传奇。在书的“独白”之中,彭富春写道:“作为漫游者,我知道路途是遥远的。它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但任何一个边界的转换都能敞开新的地平线,在那里可以看到大地上最美丽的风景:日出与日落。”这寓意深远的文字,我每次阅读之后,灵魂都在阵阵颤抖,带来一股砥砺前行的力量。

姐的欢喜 » 回溯漫游,哲学家写给时代的“励志书”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