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署名”為資中筠的文章《中國精神的墮落,始於教師隊伍的奴隸化》,公開抨擊中國教育制度,在網上流傳。12月8日,資中筠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上辟謠,聲明網傳文章純屬冒名。
這並非資中筠第一次就“被發言”“被署名”進行辟謠了。也有不少名人因名言被冒充而“躺槍”,要麼被移花接木,要麼被斷章取義,在網上比比皆是。如果說冒充名人始於營銷利益,那麼這類偽名人名言的流行,乃至“不辨真假照單全收”的公共話語生態,顯然非經濟利益所能全部解釋,其背后凸顯出的某種社會心態,更值得辨析。
不管是網上以訛傳訛如資中筠的“發言”,還是被包裝成如“哈佛大學校訓”的勵志語錄,雖很難讓人明辨真假,卻更多都在迎合不少人心中的既有情緒。大多數人看了這些名言警句,只是得到情緒上一時的快感,或“大快人心”或“滋潤人心”,轉發、點贊完也就拋諸腦后。
很多時候,雖然不易考証被偽造名言的始作俑者,但具體是怎樣說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說的。隻要是名人,代言往往超越了真假。一些人對此現象的辯解是,“反正說得有道理”。然而問題在於,且不說冒名現象侵害了他人名譽權,一旦撇開話語背后的具體情境,話語本身的合理性就已經大打折扣。一些名人的形象和價值立場甚至就是通過被強加的語錄塑造出來的。
說到底,不辨真假,推崇“名言”,與個體價值和獨立人格意識欠缺有著很大關系。至少一個習慣獨立思考的人,不會輕易陷入那些可疑的名人名言中而不自知。就像有人稱,當下的中學生作文,可能是虛假名人名言最大的誕生地,與此相關的一些教育觀念也應反思。這看似是一種道德上的瑕疵,其實是思想淺薄和獨立思考欠缺的一種體現。一離開名人名言,就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的社會思想狀況不容樂觀。
若習慣了仰仗他人的名言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展示自身的存在感,即便到了最后,也很難說這種被名言表達出的情感到底是否還屬於自己,它隻會進一步弱化人的獨立意志和思考能力。不妨說,一個渴望獨立思考的人,一個推崇思考價值的社會,首先要學會辨析和抵制不明來歷的名人名言。
(摘編自12月14日《光明日報》,原題為《仿冒名人名言背后的社會心態須反思》)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15日 05 版)
-
相关文章
- 隔夜的寿司能加热吗
- 陆地上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 荣城归哪个地级市
- 咬人的是公蚊子还是母蚊子
- 农村常见的鸟
- 老小区分户后暖气费用几个月交几个月吗
- 集中供暖用的是不是暖气片
- 集中供暖安装循环泵有用吗
- 集中供暖家里没人住需要关闭吗
- 集体供暖没交暖气费会被停暖吗
德迅网 » 別讓偽名言弱化思考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