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红色青春 激情励志

  犹如骏马选择草原,雄鹰选择天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电影《湘江北去》讲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湖湘热血青年上下求索、寻求救国之路的故事,用独特的视角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艺术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1918年前后,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进步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这个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毛泽东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很快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他放弃出国留学,要留下来研究中国的问题。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热情歌颂十月革命;对湖南督军张敬尧的倒行逆施,毅然决然打出“驱张”旗帜。“驱张运动”虽然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湘现状,湖南怎么办?中国如何改造?究竟什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救国救民之道?毛泽东等人认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认识到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达到救国救民和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目标,因而勇敢地拿起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投入到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中去。他们犹如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掀起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滔天巨浪。

  《湘江北去》是一曲壮阔激越的历史长歌。影片以湖湘热血青年的成长为主线,串起一代伟人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珍珠,让青春在斗争中激荡。通过蔡和森等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北上、何叔衡等坚持斗争留守长沙大本营,而毛泽东则穿梭于北京—长沙两地的精妙构思,纵横交织,实现了多视角、全方位反映历史的艺术追求。《湘江北去》不是豪言壮语大场面的堆积,而是让历史充满质感、充满激情。影片中的青年毛泽东,最初的理想只是做一个教员。然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并不给他这个机会。在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在参加反帝反军阀的实际斗争中,毛泽东不断地砥砺自己,一步步成长起来。影片撷取很多富有表现力的段落和情节,既表现毛泽东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一面,又深入揭示了他的思想状态和精神世界。如他对母亲的孝道,对恩师的尊重,对杨开慧的体贴,对友情的珍惜和守护等,都让青年毛泽东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也更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湘江北去》是一首历史记忆和红色青春的交响曲,以戏写人、励志当代青年是该片的核心诉求。影片虽以红色青春故事为题材类型,却一改“革命斗争” 加“偶像言情”的创作模式,而是以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为视野,将尊重历史真实与现实观照相结合,着力从毛泽东、蔡和森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青年时期面临的为什么读书、怎样实践,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等重大课题入手,寻找时代契合点。因此,《湘江北去》不仅表现了青春之形,更透视出青春之魂。这也再次证明,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青春不朽的精魂。

德迅网 » 红色青春 激情励志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