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想要成为优秀的人,但你为什么会越努力越焦虑?

  作者:陶瓷兔子
  
  亲戚家上大二的小朋友来找我聊天,把自己像破书包一样疲软的扔进沙发,声音闷闷:“姐姐,我真是羡慕你,早生几年,早毕业几年,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
  
  “花式嫌我老?长本事了还...”,我在一旁听的黑线满脸。
  
  她脸上带着硕大而深重的黑眼圈,咬牙切齿,“要是我能每天活的不这么累,老十岁我也愿意。每天都好烦,好累,又好焦虑。”
  
  她是年级学生会的主席,同时兼任着广播站的副站长,她每天三节课六个小时,还要挤出时间去图书馆学英语。她积极的参加着各种志愿活动和实习,天光还未亮她就已经在那儿等第一班公交车。为了不被嘲笑是书呆子,还要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去看娱乐新闻,追最新的剧,看流行的小说。
  
  她的努力并不只是口头的几句话,那种疲累好像已经深深的镌刻进她的身体,仅仅十九岁的灵魂,灰白的像是老了一倍。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在拼命?”我问。
  
  她凑过来看到我书桌上朋友送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笑笑,“我倒没那么大志向,就想好好努力以后挣大钱。”
  
  “那你以后想入那一行,期望的月薪是多少?达到这个月薪之后的生活又是怎样?”我追问。
  
  “我还真没想过这个”,她说,“反正我周围人都在努力,我也不能被落下就对了。看到别人都那么拼命,真的压力好大。”
  
  我看到她眼神中漂浮起的不知所以,想起家里养过的那只小仓鼠,它在笼子里的滚轮上一刻不停的跑着,焦虑而又乐此不疲,它误以为自己只要跑得足够快,就可以摆脱前进的漩涡,可是它跑得越快,滚轮就转动的越快,没到一个月,就瘦成了皮包骨头。
  
  多像是坐在我面前的,那个眼神茫然姿态却坚定的年轻人,带着浓重的疲倦咬着牙奔跑,又因为用力过猛而生出更多的焦虑。
  
  美国作家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对这个茫然又努力的群体做了如下的描述:
  
  他们非常擅长解决手头的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斗志昂扬,却没有目标,光鲜亮丽,却充满焦虑,他们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去追求优秀,却不清楚自己的目标,也体会不到努力带来的乐趣。
  
  不知道自己为何奔跑,就很难让自己停下来。而奔跑的姿态一旦成为一种不带目标的惯性,反而会让你距离真正的优秀越来越远,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看起来很厉害”的人而已。
  
  高考周还有小朋友在公号后台留言问我,“上大学到底有什么用?是为了学知识还是交朋友?”
  
  这同样是我当年无数次问过自己的问题,直到大三去一家NGO组织实习,我的面试官给出了答案。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他那口标准好听的伦敦腔,以及他的话带给我醍醐灌顶一般的震撼:
  
  “Colledge gives you a chance to make dreams, and to discover yourself while dreaming. (上大学就是一个做梦的机会,并在做梦的同时发现自己)。”
  
  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做自己,却总是迷失在别人的轨迹里。
  
  要如何才能摆脱群体压力的漩涡,让接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不再对盲目的努力和不知形体的优秀感到饥渴?有哪些事情,是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就可以去做,而不必等到走上社会之后才开始?
  
  1. 自知:脱去标签之后,你还剩下什么?
  
  “别介绍你的头衔,介绍你是谁。”
  
  做人力资源的朋友在每年校园招聘面试应届生的时候,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那些加持着各种学生会,志愿者队,创业社等等光环的孩子,十个里面至少有七个会无言以对。
  
  他对这种现象头疼无比:“比起他们在学校都获得了什么,我更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想知道他们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分析,可是这些小孩子只会拼命的将title一股脑的丢过来,试图让我从中去判断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拼了命努力为自己带上一个又一个帽子,可是我只关心帽子下面的这个人。
  
  了解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仅仅只能发生在大学时光,或是因为大学时光的结束就停止,但是20多岁的时间,也的确是一个人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最佳时期。
  
  年龄越大,越会有更多的不得已。有些事你现在不去做,可能就真的永远都不会再去做了,比如认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项,了解自己的爱好,以及基于自己的爱好,想要从事的职业,而不仅仅是匆匆投入一份工作。
  
  《优秀的绵羊》中这样写道:
  
  工作是维生,而职业是做自己所爱,并且获得经济报酬。
  
  每年抽出一天的时间,给自己做一次详细的SWOT分析,比起蒙着眼睛的盲目努力更加有用。
  
  你不仅要知道自己如何行走,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去哪儿。
  
  2. 自立:“我想要”的前提是“我是谁”
  
  想要当选学生会主席..因为有很多人都在竞争。
  
  想要参加模拟联合国...因为看上去很高大上。
  
  想要拿奖学金...因为那能说明我是个好学生。
  
  你想要的东西那么多,却不清楚是为谁而争取。
  
  当一个人所有的理想都寄托于外部的期望和压力,优秀对于他就不再是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而不过是一剂“强心针”。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着“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在父母,师长,以及同伴的压力中逐渐放弃自己的想法,也放弃自己的坚持。
  
  “我怎么想不重要,关键是老板怎么想,别人又怎么看我”,我家小妹妹实习回来,脱口就是这样一句听起来就丧气无比的话。
  
  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期望里,但是不能只生活在他人的期望里。不让自己的身影依托于别人眼光而自立,在精神上成为独立的人,是每个孩子走向成年时都要上的必修课。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比追逐他人的脚步要更加艰难的事。培养洞察力,找到方向感,给自己设置定位并为之努力。其实要比“别人觉得你...”是有意义更多的东西。
  
  为自己的爱好,目标而努力可以打破我们对成功“被压迫式”的追求,让努力的意义清晰可见,而不是只停留在一个拼命的表象而已。
  
  你或许会失败,或许会摔疼,或许无法看上去那么光鲜,也或许会被当作是异类。
  
  可是那有什么关系呢?
  
  毕竟我们还年轻,毕竟我们还输得起。
  
  3. 自控:意志力很宝贵,别浪费在无用功上
  
  那些看起来挺诱人的东西,你真的需要吗?计算机证书,GRE, 会计证,人力资源证书...
  
  每天一睁眼,这些选择就摆在你眼前,像是美味诱人的糖果一样,召唤着你看过来。
  
  不考吧,好像挺可惜,考了吧,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卵用。
  
  日复一日的纠结犹豫,努力说服自己,或是强行为这些“不知道有什么卵用”的东西安上意义。我们不欠生活一个可能,相反,而是欠它一个断舍离。
  
  拥抱生活的可能性,从来都不意味着你应该不加以选择的,将所有的选项试过一遍。这世界不缺优秀的人,也不缺万金油,能成就你的并不是你尝试过多少东西,而是你是否能将这些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将优势做到机制,成为自己的杀手锏和核心竞争力。
  
  太多的时候,人并不是倒在绝境,而是倒在岔路口。
  
  选择,以及选择之后带来的后悔才是最消耗意志力的事情。成就我们的,不仅仅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你没做的那些事。
  
  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唯有自控,限制自己的选择范围,才能“集中优势火力”,正如《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提到:
  
  人云亦云...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到最好。它只会培养你盲目的野心,让你陷入物质为上的野蛮性竞争
  
  开放的态度应该是:知道生命的许多可能,尊重这些可能性的平等,然后为自己挑选其中的一个并坚持下去。
  
  在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之前,你总得成为你自己。
  
  — End —

德迅网 » 想要成为优秀的人,但你为什么会越努力越焦虑?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