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两个真实的故事。
首先是A的故事。
A先生是我一位老师的朋友。他老家在湖南的一个小县城,是家中独子。从出生到读完高中,他几乎就没有出过他的那个小县城,他也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永远的离开那里。毕竟,A的父母在湖南小县城里也算是一个工作稳定、有些名望的机关干部,他们给A规划好的人生路径就是:读完大学回到家乡,然后通过关系进入机关当个公务员,然后和同事的女儿相亲结婚,然后再生个孩子,柴米油盐酱醋茶,一直到永远。
但自从A去了上海上大学,他的三观就彻底被改变了。他从来没想过中国会有如此繁华、自由、包容又多样化的城市。他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他对未来的规划开始改变,他不想回到家乡过一种毫无波澜、一眼望到底的生活,他决定:要留在上海打拼。
大学毕业后刚开始的几年,他在上海工作努力,他升职、涨薪,然后创业,和上海姑娘谈恋爱。直到他29周岁,他接到家里的电话,他的爷爷奶奶都去世了,但他根本没有见到爷爷奶奶的最后一面。
他回到家乡吊唁,和他的父母长谈一夜。他的妈妈跪着求他放弃上海的一切,放弃所有的事业与爱情,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他的父亲一言不发,大口大口的抽烟。那一晚,A特别纠结、内疚,他甚至开始在笔记本上敲打给董事会的辞职信。但第二天早晨,他的父亲给他发了一条短信:“儿子,按照你的想法去选择吧!”
A当时就哭了出来,他暗暗下决心,三年之内,一定要将父母接到上海来。
回到上海后,A更加的努力赚钱,终于在他32周岁生日的前一天,他在上海郊区购买了一套400平米的别墅,他特意把一楼的两个大房间留给了他的父母。
现在,每天晚上他都能和他的父母在一起,而他的父母也开始融入到上海的繁华,开始享受到在小县城里所没有的快乐。而他也和那个上海姑娘结婚了。他没有失去他的事业、他的爱情、他的自由,也没有失去他的父母。
然后是S的故事。
他叫S,来自河南,是我朋友的朋友。
他的父母都是河南某个小县城的普通的工人,前几年刚刚失业,现在靠一个小卖铺维持生计。他在北京上了大学,然后又在北京工作。每天,他都在天还没亮的时候挤上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公交车从燕郊到国贸,从破旧漏水的出租房到华丽的写字楼,在一个两平米的工位上努力工作,用青春换着他想要的成功。
但事实是,S根本不知道他想要的成功是什么样的。
他只是在逃避,他只是不想回到家乡,不想每天面对着父母的念叨和逼婚;他只是想赚钱,但他并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赚到钱,他没有特别的爱好,他也没有自己的圈子,他每天就在出租房和公司之间单线循环,他每天勤勤恳恳完成着领导给他的工作,却从未问过这一切的意义。他觉得很累,很忙,但每天晚上却又是无尽的寂寞和空虚。在这大城市里,他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没有一份能让他热爱不能自已的事业,他也没有一份敢恨敢爱的爱情,大学毕业已经五年了,他换了三份工作,却依旧是一个职场的小白。他在北京飘荡着,只是为了飘荡,只是为了不回家而已。
前年,在S的28岁生日的一周后,他的爷爷去世了,他也没有见到他爷爷的最后一面。他回家奔丧吊唁,他的父母和他说:回来吧!他说:不,我要追求我的理想!
但上一个月,S还是回去了。在北京生活将近十年,除了雾霾他什么都没有得到,他实在待不下去了。他也没有错,他勤勤恳恳工作,在公司里做着一枚勤勤恳恳的螺丝钉;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吧,不乱花钱,他以为努力就有回报,但是他错了。
S回到了河南,他现在帮他父母一块打理小卖铺,生意还不错。同时,他还在准备事业单位的考试,他觉得,他现在的生活似乎比在北京的时候更好。
以上,就是A和S的故事。他们的家庭背景、他们的求学经历都那么相似,但十年之后,他们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当然,这两种生活的选择本无好坏,但相对而言,S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了北京,却没能留下自己的未来,这不免让人有些遗憾。
关于“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但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四海皆准的真理答案。每一年,依旧有几百万的年轻人在为“留下”或者“回家”而纠结。
有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有人说: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人说:父母尚在,谈什么诗和远方;有人说:男儿志在四方;有人说:落叶要归根;有人说:不去奋斗宅在家中啃老,父母更加痛苦;有人说:人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有人说:你没有财富和地位你怎么去赡养父母?有人说:父母不求你多富贵多成功,只求你常回家看看。
“父母尚在,需要陪伴”是那些主张“回到家乡”的人最主要的理由。
诚然,几千年的儒家中国所形成的家庭观念与西方“独立”、“自由”的家庭观截然不同。在福利完善、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西方,父母在子女年满十八岁之后便不再承担抚养义务,子女可以完全自由独立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父母也无需子女来照顾度过晚年;但是在“以孝为大”的中国,在社会福利不完备的中国,在老年人普遍空虚孤独的中国,“家庭”永远是年轻人追求自己生活的的羁绊。这是传统文化、是国情、是现实,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但我们依旧可以试图在自我和家庭之间追求一个平衡,寻求一个最优解。
首先,我们从性格角度来分析,你到底适不适合留在大城市。
大城市是冒险者的乐园,但小城市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安享天年。
不同的性格,适合在不同的地方发展。
如果你的性格叛逆,如果你个性鲜明、人格独特,如果你常常脑洞大开,对一切新的事物充满好奇,如果你并不合群,如果你喜欢折腾,喜欢变化,如果你会常常思考人生和宇宙的终极问题,如果你无法忍受体制内的条条框框,如果你从小就不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但却在某一方面有着超人的天赋,如果你相信“自己”超过相信“一切其他人”,那么,你适合大城市。大城市的包容、变化、自由、竞争,以及大城市中的卧虎藏龙的聪明人,会让你过的非常快乐。
如果你的性格沉稳,待人处事老成,如果你更偏向人情世故,如果你喜欢传统、喜欢怀旧,如果你能和所有性格的人都成为朋友,如果你不喜欢折腾,不喜欢变化,如果你活在当下,只看重脚下的路,如果你能在任何的体制内都如鱼得水,如果你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如果你爱好广泛,兴趣众多,但却也没有特别热爱和擅长的,如果你更相信“别人”而不是相信“自己”,那么,你更适合在小城市发展。小城市中的按部就班、人情关系、传统文化等,会让你生活的安逸并且满足。
其次,我们从你的职业或者事业分析你到底是否适合在大城市奋斗。
如果你喜欢充满变化、充满竞争的工作,如果你把创意、创造、创业作为你生活激情的来源,如果你是媒体从业者、互联网人、创意营销人、各类技术的研究者、律师、音乐人、创业者,那么大公司将是你命中注定的选择。
如果你追求安定安稳的生活,如果你更习惯于体制内的工作,更偏向于事业编制和大集团的工作,那回到家乡更适合你。毕竟,无论是大城市的事业单位和小城市的事业单位,两者相差无几。而且,回家的你,还有更多的优势。
如果你迷茫,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你不知道你自己的擅长于理想。那么,请给自己三到五年的事情,在大城市中漂泊三到五年。当然,在这漂泊的时候,你必须要主动地去与不同的圈子、不同的人碰撞,你需要不断地尝试大城市中的林林总总的机会,你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五年之后,你再来决定你的去或留。
最后,我们从你的父母或者家庭角度,来分析一下。
·1
如果你的父母尚且不算老(55岁以下),身体健康,还有着自己的工作,那么我不建议你为了你的父母而放弃在大城市中的一切永远回到家中。因为你的父母还并没有急切地需要你陪在他们身边,你现在需要做的绝对是在父母老去前的几年里,赚到足够多的财富,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父母真正老去的时候,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财富,去陪伴他们。
·2
如果你的父母的职业是生意人,或者你的父母也是喜欢变化、独立人格的人,那你就不应该早早地回到家乡,和你父母在一起。拥抱变化、创业革新,这应该是你家族的优秀的传承,包括你的父母,肯定也希望你能依靠自己创造事业,而绝不是回家在一个安逸而按部就班的环境中做一枚毫无前途的螺丝钉。
·3
如果你的父母是即将面临退休的工薪阶层,或者常年体弱多病,你也许应该考虑一下回家。或者,不要让自己离家太远。年纪大、工薪、文化层次较低、体弱多病,当这些特征集中在一位即将老去的中年人身上的时候,他们所需要的远不仅仅是物质与金钱,他们有着极为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需要最亲近的人的陪伴。所以,如果你的父母也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的话,请多陪伴他们。也许你的性格和事业让你坚持不回家,但至少,不要离家太远,至少常回家看看。
·4
如果你的家庭特别富裕,如果你是一个富二代,那选择权完全在于你。你可以选择回家继承父母的事业,回家享受富裕带来的美好青春;你也可以去大城市中,和那些普通的年轻人一起竞争。你是一个幸运的人,你所要做的,是让你的幸运能够延续。
·5
如果你的家庭特别贫穷,如果你出生在一个极度偏僻、闭塞的山村里,那无论你的性格、职业、爱好如何,无论你的父母是包容还是传统,离开吧!来到更大的城市,看到更大的世界。你要改变你家庭和家乡贫困的方式绝对不是在年轻时候就回家陪伴父母,在大城市中不断汲取,积累能够改变命运的资本。
-
相关文章
- 余佳运最好听的歌曲top10:《情话》上榜,我想和你在一起
- 化太岁妙招,这4招简单又有效,让你在犯太岁之年吉祥如意
- “你在狗叫什么”是什么意思?
- 【网络流行语】“你在教我做事啊”是什么意思?
- 【网络用语】“你在想peach”是什么意思?
-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是什么意思?
- “我怀疑你在开车,但是我没证据”是什么意思?
- 大城市的住房问题
- 浙大城市学院
- 浙大城市学院排名2022最新排名-浙大城市学院排名全国第几
德迅网 » 你在大城市打拼,你的父母怎么办?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