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承担全省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以来,按照“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成果转化现过现”要求,坚持以科技兴农、科技兴县为主题,以助农增收、脱贫致富为主线,从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强化政策资金扶持、严格监督奖惩管理三个方面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探索出技术入股联合发展、成果转化助推发展、院县合作加快发展、自主创业引领发展、科企联合带动发展、科技服务支撑发展6种创新创业模式。截至2018年6月,全县已有495名县内外农业科技人员,申报实施项目206个,创办领办经济实体136个,投入资本1.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2亿元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实现农业产值12.6亿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061元。改革经验作为全省第二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予以推广。
一、给环境,厚植创新创业土壤
一是“放”开身份。对开展创新创业的县内外在编在职农业科技人员,鼓励其承包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所得收益归个人所有,并在三年内保持其原有身份、职级、待遇“三不变”,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安心创业。全县已有495名科技人员参与创新创业,带动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创业“明白”人、农村经纪人等2.1万余名。二是“服”务全程。成立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实行“一表申请、一站受理、限时办结、免费服务”的联动审批模式,为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建立创新创业项目“一对一”挂包联系制度,为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的136个经济实体分别明确联系领导和部门,帮助解决土地流转等具体困难近百个,协调争取、打捆投入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极大优化了创新创业环境。三是“管”活人才。出台《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管理办法》,推行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乡镇(单位)联合管理办法,与原单位职工同步考核、差别对待,并明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优晋级、优先给予奖励,一年内无创新创业项目或成效不明显的中止协议、责令返岗,促使其真创新、真创业。全县495名参与创新创业的农业科技人员中,16名被评为“创新创业之星”,15名不合格者被责令退出,确保了农业科技人员放得出、管得住、用得好。
二、给实惠,激活创新创业主体
一是研发上大力支持。制定创新创业激励政策,为从事农业科技产品研发的个人或团队,一次性给予5~10万元补助,并对研发出的重大科研成果给予重奖。成立县牛改中心、菌研所等专业研发机构,明确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与省畜科院、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6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全力为农业科技人员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提供支持。全县已组建农业科技攻关团队84个,启动实施课题研发及创新推广项目70个,成功申请专利41个。二是技术上积极运用。通过技术作价入股、兼职兼薪、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或专合社等方式,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走进农业园区、入驻产业基地、深入农村一线开展技术服务,为业主和农民开展技术指导,帮助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截至2018年6月,全县共有51人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农业项目39个,创办经济实体2个,组建专合社10个;有64名县内外科技人员协助业主创办家庭农场或专合社14个,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成果上加速转化。制定科技成果县内转化推广奖励政策,对开展技术成果转化的农业科技人员或团队,给予5~10万元有偿服务费;对公益性创新转化推广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或团队,给予5~20万元奖励。全县已吸引107名县内外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实施产业项目42个、实现7项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了产业提档升级。2014年以来,宣汉县科技对农业的年均贡献率达到55%,科技兴农成效正初步显现。
三、给扶持,培育创新创业龙头
一是鼓励规模化发展。实行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四个优先”,即创新产业优先规划、创办领办项目优先立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优先投入、农业科技项目基础设施优先配套;同时,每年设立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对一次性投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经济实体进行资金扶持,并按30%的比例给予信贷贴息,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二是注重品牌化推广。依托“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农业产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积极培育农业品牌、兴办特色产业,并优先推荐申报名优农产品创建,先后培育大巴山粉葛、富硒茶叶等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37个,黄金黑木耳、老君菇、峰城玉米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极大提升了“宣品天下”知名度,增加了农产品副加值。三是强化组织化经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优势,围绕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目标,大力推广“大园区+小业主”“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积极探索“136”土地流转收益和入股分红模式,全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让广大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收益、在就近务工中取得报酬,大幅增加了农业收入,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三年多来,宣汉县通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引领,带动2.56万户农户年均增收3200元,帮助近1万余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1】【2】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