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日前,刚颁发的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中,北京地区有两位传承人获此殊荣,一位是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秀兰,另一位就是葛氏捏筋拍打疗法传承人葛凤麟。
现年59岁的葛凤麟从事中医正骨按摩30余年,是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初见葛凤麟,只见他相貌普通,说话直截了当,浑身透着一股东北人的豪爽劲,葛凤麟说在别人眼里自己 “只会拍拍打打 ”,是一个地道的“老土”。
观摩父亲学习技艺 最想当工人
葛凤麟家传“葛氏捏筋拍打疗法”,少年时期,父亲葛长海曾在北京一所医院工作,每逢寒暑假葛凤麟都会从东北老家到北京来看望父亲,闲来没什么事干,他就在办公室中一边看父亲进行治疗,一边模仿父亲的手法练习基本功,逐渐的他就掌握了这门技艺。但子承父业的他也曾纠结过:“干我们这行很辛苦。”他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工人。在那个年代,人们以当工人为荣。
初中毕业后,葛凤麟没有插队,他选择了当兵,准确地说是部队挑中了他,部队看中的正是他的这门手艺。在服兵役期间他用所学家传捏筋拍打正骨疗法给士兵治疗疾病。复员后的葛凤麟到铁路总医院工作,在那里他继续跟着父亲深入地学习祖传技艺。
治疗病人无数 发明“葛氏气功拍”
每天来北京世纪坛医院骨伤科求医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其中不乏一些名人,“濮存昕、毕福剑、水均益等都曾来我这接受过治疗。”葛凤麟告诉记者,但他并不愿多谈细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我们做医生的要替他们保密。”
不光行医,他还出书。葛凤麟曾协助父亲出版了《捏筋拍打正骨学》,之后再版了很多次。1980年代,他与安徽医科大学合作,通过科学实验手段在国内首次证明中医手法按摩可以改善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症状,使症状消失,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2009年底,经北京市政府批准,“葛氏捏筋拍打疗法”正式入选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2011年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葛凤麟还发明了“葛氏健身少林气功拍”。气功拍的用具最初选用木槌、木杵等,后来使用石袋、沙袋或五谷袋等。老葛把它改进为“钢丝拍子”,“相比较,这种气功拍比较方便制作,还可以随意塑性,便用操作掌握,患者也更加舒服。”葛凤麟介绍道,这项发明已于1988年获得国家专利。
软磨硬泡 儿子弃文学医
葛凤麟深知做他们这行很辛苦,因此他没有逼着儿子走自己的老路,“做我们这行的很累,挣钱又少,还老被人瞧不起。”在葛凤麟看来,自己在医院拍拍打打的,和医院的那些大学生、博士生相比显得很土。他思前想后,决定不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选择送儿子出国留学。儿子回国后在事业单位工作,日子过的很不错,但很快葛凤麟就后悔了。
葛凤麟是“葛式捏筋拍打法”的第四代传人,家传技艺是传男不传女,葛凤麟的二弟在日本生的是女儿,三弟的儿子在天津美院学画画,姐姐的儿子曾经学的是骨伤科,但阴差阳错做起了肿瘤科大夫,下一代无人接班,这可把葛凤麟急坏了,“如果哪天我不在了,那我葛家这门技艺可就断了。”之后,他开始做儿子的工作,软磨硬泡之下儿子答应了,在辞掉事业单位工作之后被调入北京世纪坛医院。
葛凤麟的儿子并不是学医的,所以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几年之后考取“师承”,他才有资格行医。但究竟能不能考上,葛凤麟心里也没底,他的想法是即使儿子将来无法从医,也要让“葛式捏筋拍打法”以文化的形式将他传承下去。“实在不行,以后就叫‘葛式保健疗法'也好,总之不能让“葛氏”变成其他姓。”在葛凤麟看来,有儿子继承家业很重要。
广为收徒 弟子满天下
如今,许多非遗项目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但葛凤麟的“葛式捏筋拍打法”可以说是弟子遍天下,他传承的特点是毫不保守,广为收徒,“我的徒弟什么样都有,有大学生、研究生。也有毕业后没工作的人,我将技艺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养家糊口。”葛凤麟表示。
葛凤麟还多次开办公开培训,将疗法精义与同道共享,此外他还多次赴外国讲学,他现在是新加坡同济研究学院与同善济中医药中心聘为客座教授。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资料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是由我国古代“导引按跷”之术和武术家的“点穴法”相结合与演进的一种独特的疗法。其理论渊源自我国传统医学的经筋学说,治疗技术则滥觞于我国古代的“导引按跷”之术。“葛氏捏筋拍打疗法”以手指捏揉和用拍子拍打身体特定部位的经脉筋腱,行气活血、调理脏腑,而达到强筋健骨、调和气血、防病治病的目的。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继承中医文化传统,在经筋学说和“导引按跷术”的基础上,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脉位理论和捏筋拍打技术。
中国文化遗产日特约评论:
亲近遗产触摸历史:文化遗产不应锁在“深闺”
用城市历史记忆与个性文化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