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伪造名人名言盛行不衰 学者称背后是泛权威崇拜

  “我们从小一直被灌输中、西两大文明对立,实际上我们拿什么东西和西方文明对立啊?无论是诸子百家、先秦散文,还是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和西方文明相比都只能算是小儿科,中华文明连神都不信,算什么伟大文明?西方文明的伟大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西方文明才当得起博大精深这四个字。”——这段署名为王安忆的“名言”在网上一直被广泛传播,7月1日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王周生突然在网上揭露称:“王安忆从来没有说过这段话。她从来不以高屋建瓴之势谈论这类问题。我问过她了,她不上网,非常无奈。请不要借用她的名字说事儿。这很不负责任。”

  伪造、曲解名人名言,自古就有。在今天这个网络传播时代,也依然盛行。有报道称,不仅鲁迅、胡适等等近代名人的名言、语录屡屡被仿造,就连许多当下的名人也时常被人冒用名义,如网上流传很广的“李开复书单”、“白岩松名言”等都曾被当事人否认。

  文化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不论是古是今,是知识界的学者还是普通的中小学生,都有喜欢使用名人名言乃至格言警句的习惯,在这种环境下,伪造名人名言自然难以避免。”

  圣贤崇拜的传统

  北京晨报:有报道称网络上出现许多假的名人名言,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杨阳:我想其根本原因是想利用名人的影响力,使得自己的思想、观点等等被更多人了解和认可。这也是一种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其特点是利用了中国人圣贤崇拜、名人崇拜的传统。

  北京晨报:这个传统是什么样的?

  杨阳:中国社会自古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圣贤崇拜的传统,一个在思想、文化等等领域中造诣比较高、影响力比较大的人,很容易就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不仅是普通人有这样的观念,包括名人本身也有。即便在孔孟时代,也常把自己的思想假托古代圣贤。儒家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法先王”,孟子“言必称尧舜”,孔子主张文王之治,不能说他们是刻意伪造,他们本身也觉得这就是古圣贤的思想,但某种程度上,确实也有“托古言志”,“托名人言志”的影响。

  伪造名言的传统

  北京晨报:圣贤崇拜的传统,和伪造名人名言有什么关系吗?

  杨阳:它们之间自然有关系。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事情,一个人写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不署自己的名字,反而假托某个名人的名字。包括很多知名的典籍中,都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尚书》,比如《荀子》中也有不少后人所做,类似的情况很多。

  北京晨报:是什么原因?

  杨阳:还是传播的原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写一篇文章,可能没人注意。但是一旦假托名人,署上名人的名字,影响力就会很大。

  北京晨报:这样做的好处是传播容易,有没有什么坏处呢?

  杨阳:在古代,这是一种传统,而且古代本身写作的人比较少,传播也不容易,所以,除了对后人的考据造成一定的困难之外,其他方面很难说有什么明显的危害。但是在当今时代,网络传播迅速,造假者越来越多,不仅破坏出版成果,在法理上讲,也是一种侵权行为。此外,这十几年来,诚信会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名言造假也是诚信危机的一种表现。

  近代的、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许许多多的名人遭遇“被名言”的经历,甚至诸多耳熟能详的名言,其实都是经过曲解、删减后的,甚至有些干脆就是伪造的。

  名言,在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小学生写作文要引用名人名言,大学者写论文也要引用,演讲、交流、宣传……

  对此,著名文化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认为:“对名言、格言、警句的崇拜,其实是一种泛权威崇拜的结果,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存在,它固然有一定的好处,但往往也表现出使用者的不自信、独立思考较少的现象,但是要改变这种现象并不容易。”

  泛权威崇拜

  北京晨报:人们往往喜欢使用名人名言,觉得会更有说服力,是什么原因?

  杨阳:传统的圣贤崇拜,发展到今天,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影响更加广泛,变成了一种泛权威崇拜。各个领域都会对权威顶礼膜拜,特别是各领域中公认的、有造诣的、有影响力的人,比如鲁迅、胡适,国外的哈耶克、亚当·斯密等等,一旦引用他们的话,立刻就威力无穷,自己的观点、表达就会更容易被人接受。

  北京晨报:甚至不惜造假?

  杨阳:造假往往是因为名人名言更有力量。我们从学术界到大中小学生,都有使用名人名言的习惯。用得多,好像非得掉书袋才有学问,自己有话不好好说,一定要引用别人的话来证明自己。有时候显得有些幼稚,其实名人名言并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反而显出了自己的不自信。或者更进一步说,你用名人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等于说你发现了别人已经发现过的道理,那有什么意义呢?在古代传播落后的时代,尚可以说有传播思想文化的作用,但是在今天传播发达的时代,那些名人的思想广为人知,不必再重复一遍。

  诚信被伤害

  北京晨报:在今天,名言崇拜的影响是什么?

  杨阳: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学术界的人,并非不能引用名言警句,但是大量的引用,不但有卖弄之嫌,也显得不自信。

  北京晨报:有没有什么好处?

  杨阳:对于学生来说,好处确实有,毕竟他要引用名言,总得先知道有什么名言,他就要多读书,哪怕是读名言大全、格言警句集,也比不读要好。但是另外一方面,特别是对已经有一定阅历的人来说,坏处可能更多。

  北京晨报:有什么样的坏处?

  杨阳:比如说有一个学术名词,叫做“伪注”,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一个人在写文章的时候引用了某段话,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完整地看过原著,可能是在某个名言集中看到了,也可能是在其他人的文章中看到的,那么他引用了这段话,而且做了注释。这就叫伪注。比如说一个人,他不懂法文,但是引用了某段原著是法文的话,然后还做了注释,说出自什么什么作品,其实他根本没看过原著,也看不懂。这种现象并非鲜见,不论是学者也好,学生也好,都是一种道德上的不诚实。

  教育的传统

  北京晨报:名言、格言在学生中很流行,有人认为和学校老师鼓励学生背名言有关,你怎么看?

  杨阳:我们的教育中确实有这种现象。而且并非今天,也算是一种传统,即格言式的教育。比如儒家理论非常复杂庞大,在启蒙教育中就很难让孩子理解,所以就有《三字经》这样简单的格言式的启蒙读物。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1. 心理学家教育孩子的名人名言
  2. 青年节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临沂人怎样体会青年节的含义
  3. 世界阅读日是几月几日?关于阅读的名人名言名人读书的故事
  4. 以古正心 《天道》战国名人语录详解
  5. 三年赚了100% 又一批基金经理进入“百亿俱乐部”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